【戚继光.纪效新书】戚家军团练兵纪实 中国最早的徒手军事武术
《纪效新书》乃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心血结晶,详细纪录了戚家军团在抗倭年间的练兵之法。而第十四卷《拳经捷要篇》,则收录了一套集合当时各家之长的军体拳法,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徒手军事武术。文首的一句“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亦被无数人演绎,牵起无数争议。要如何理解《纪效新书》的内容,似乎逐渐成为需要厘清的问题。
延伸阅读
《纪效新书》为明代著名兵书,写于嘉靖六年(1560年),乃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的经验总结。按照万历二十三年的重刻本记述,“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简言之,“实事求是”便为全书核心。
原版的《纪效新书》一共分为十八卷,外加“卷首”一卷。内容涵盖了各种行军知识,包括士兵素质、军队纪律、布阵要略等,亦介绍了不同的战场兵器,如藤牌、弓箭以至各类短兵。
本作对后世的影响力极其深刻。普遍流行的兵法书籍,如中国的《孙子兵法》、日本的《五轮书》、普鲁士的《战争论》等,大多都是描绘战争的抽象原则和社会根源,再借此延伸至各种为人处世的谋略,这些当然是专业的知识,但就跟实际战争的操作并无直接关系,更鲜有论及真正的行军知识(详见《一打一与万打万》之文)。
但《纪效新书》却突破了这个框架,罕有地详述了各种攻防阵式,乃至兵员的训练要素。这在中国“重文轻武”的历史氛围下,尤其难得。故此后世研究古代战争的学者,大多都会参考本书。例如现代学者李硕先生,便在其著作《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借鉴了《纪效新书》的资料,去反推出魏晋时代的军事发展,足见此书的地位。
【点击图片认识《纪效新书》以及其他兵书的内容】
延伸阅读
集各家大成之《拳经捷要篇》
而在武术技法方面,则不可不提第十四卷《拳经捷要篇》,当中记录了一套三十二式的军体拳法。它由戚继光本人所创编,曾参考了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少林棍法、巴子拳等不同地方武术,因此一直被视为研究明清武术的重要文献: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入闪番,十二 短, 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鎗法,与巴子拳棍 ,皆今之有名者。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是,《拳经捷要篇》中许多招式的名称都与太极拳类同,如第一式懒扎衣、第四式拗单鞭等。至于前文提到过的巴子拳,亦有人认为是是八极拳的前身(两者读音相近)。事实上,早在第十一卷“短兵长用说”,戚继光便已经借用俞大犹的《剑经》去解释兵器用法,而《剑经》又恰好是南方武术的奠基理论之一。所以很多当下的南北流派,都会尝试从《拳经捷要篇》寻找各自的历史根源:
【点击图片观看《拳经捷要篇》的部份招式】
然而,这亦造成了很多对《纪效新书》的误读。例如有些武术流派就仅凭书中的片言只语,去论证自己早在明清年间便已经出现,是真正历史悠久的名门大派。而戚继光在文首提到的一句“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亦经常被人借来贬低搏击运动的价值,并营造出“兵器比拳法为高”或“战场武术才是真材实学”等诸般迷思。
其实所谓的“战场武术”,与一般的搏击武术根本就份属不同范畴,两者并无高低之处。这点在投稿文章《“战场武术”就胜人一筹吗?》便有所论及,在此不赘。至于戚继光将军的那一句话,亦纯粹是从军事的角度出发。若果就此断定他是反对其他形式的武术,或除战场兵阵之外其余的武技都是无用,则显然是过度演绎、误己误人。
无论如何,《纪效新书》的价值绝对是无庸置疑。不管是作为兵书还是拳谱,它都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这或许就是它能够历久不衰的最重要原因。但关键是要把它理解得恰当,不致成为新时代的迷信。希望任何阅读这部巨著的人都可以谨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