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与老化有何差别?医揭失智症病程从失忆到失能 3方面预防
随著人口高龄化,失智症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根据台湾失智症协会统计,目前台湾60岁以上失智症患者约30万人,预计2040年将超过60万人。台湾振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邓钟泉表示,失智症不同于正常的老化过程!正常老化可能会导致短暂的记忆丧失,但通常能够恢复,而失智症则是脑部病变,导致长期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衰退。
相关文章:失智症|熟悉地方迷路属失智症警号 10大前期征兆放任不管恐恶化👇👇👇
失智症成因!中风、营养素缺乏也会致病
根据失智症成因,临床上常见有3大类型:
1. 退化性失智症:最常见的为阿兹海默症,占6成。早期主要症状为记忆力衰退,对时间、地点和人物辨认困难,并伴随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属于神经退化性疾病,会破坏脑部神经细胞。
2. 血管性失智症:由于脑中风或慢性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液循环不良,进而造成脑细胞死亡。此类失智症的特点包括认知功能的突然恶化和有阶段性的退化。中风后的病人约有5%会出现失智症状,5年后约25%会发展为失智症。
3. 其他因素:如维他命B12或叶酸缺乏、脑部创伤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可能导致失智症。
失智症的症状又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邓钟泉指出,早期症状包括频繁的记忆力减退,例如忘记最近的事情或重复发问;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困难、无法完成熟悉的事务、时间和地点感混淆、视觉和空间关系理解困难、言语表达困难、物品摆放错乱、判断力下降、减少社交活动,以及情绪和性格改变等。
邓钟泉警示,当病程来到了中期,患者可能有重复做事和购物、生活能力下降、依赖他人协助等症状。晚期症状包括记忆丧失、认知和行为能力几乎完全丧失,甚至连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也会退化,可能需要使用轮椅,最终甚至得长期卧床。
相关文章:脾气暴躁、不睡觉?留心失智者8大行为变化!7招照护贴士轻松掌握👇👇👇
失智症无药可治 预防从3方面著手
邓钟泉强调,目前尚无治疗失智症的药物,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延缓病情发展。因此,预防成为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3方面著手:
1. 肢体运动:每周进行2至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认知功能并预防肌少症。
2. 脑部运动:从事能刺激大脑的心智活动,例如阅读、写作、绘画、参观博物馆等,保持好奇心和学习新事物,能降低失智症风险。此外,适度使用导航系统而非依赖,能促进脑部活动。
3. 人际互动:参加社交活动,如同学会、公益社团、宗教活动等,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联系,减少失智症发病风险。
最后,邓钟泉提醒,失智症的早期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普通老化,然而若出现记忆力或智能减退,应尽快接受医疗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抑郁症,并进行定期检查,同时保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才能有效预防失智症。
相关文章:银发健康|身体随年龄将现12种老化 参考世卫指引学怎健康老化👇👇👇
延伸阅读:
【本文获“NOW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