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五 |“共同富裕”题中意不明 增收入可更大声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前,《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低调出炉。紧接著中央经济工作召开,《“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马不停蹄的公布。回到《纲要》本身,围绕11个方面出台38条举措,以2万多字的篇幅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方案。但这份《纲要》显然没有激起舆论的普遍关注。

“扩大内需”的提法并不新鲜,从《十四五规划》,到中共二十大报告,再到此番《纲要》都提到“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之,这份《纲要》没有“眼前一亮”的预期和一眼就能看到、看得到的数据,所以并不会“刺激”到市场和舆论。原本,中共文件就难倒,一份没有数据的经济战略文件,市场就跟难读懂。

如何读懂这2万多字的《纲要》,这将是一张怎样的蓝图,会对中国经济2022-2035年的10余年起到怎样的作用。《香港01》将分为9篇,从不同角度一一拆解。

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一 | 不同于4万亿 这不是一份刺激方案

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二 | 国家战略重心正在发生转变

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三 | 房子车子养老 内需还有哪些抓手

中央扩大内需纲要.四 |如何扭转信心 以消费投资为箭

“扩大内需”,这个提法近些年频率渐高,特别是疫情来到第三年,防控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内需”尤为重要。《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有其存在的背景。

“扩大内需”的经济意义在于,首先,投资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必须提振消费的经济引擎作用;其次,外需疲弱,必须提振内需,关注内循环;其三,培育消费市场,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性。而其政治意义在于,其一,供给方面促进消费相关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其二,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是提升收入,合并共同富裕考虑,做好扩大内需的准备,是把民生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提升收入提升幸福感,提高人民对执政结果的满意度;其三,再不提升劳动者收入,就只能维持资本回报和劳动回报之间的鸿沟,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确实,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是提升收入,收入合理分配就是扩大内需的前提,未来收入分配的原则是什么?在《纲要》有两点重要表述:一是结构角度再次强调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二是总量层面的提法是主要的边际增量,将居民收入与GDP对标。这说明未来收入分配将在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共同发力,降低贫富分化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上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新华社)

按照《纲要》,初次分配要更加注重把蛋糕做大,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总收入是核心任务。包括:“加快新一代讯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造更多更高质量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未来新经济领域将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全面促进消费,首先要提高收入水平。要让大家敢于花钱,敢于消费,就必须提高中低收入。《纲要》提出扩大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比例,中国大概现在是40%上下,与许多发达国家早期差不多,而后来发达国家增加到70%上下。《纲要》提出了提高劳动者报酬,以什么方式,依据什么法律,政府起什么作用,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劳动者收入过低,不仅有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动荡,也是消费能力被大大压缩,这方面未来必须要有很大改进。

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当然是分好蛋糕的重要环节,财税、社保、慈善等多种调节机制共同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包括:“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再分配环节将进一步优化,同时充分挖掘第三次分配的潜力,包括“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坦白说,“共同富裕”是非常反应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提法。特别是,在本次中共二十大会议上,“共同富裕”作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中共二十大通过的党章,修改了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党章提出的“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主张,提出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不论是内卷、躺平盛行,还是“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流调里最辛苦的中国人”引发广泛共鸣,都在说明今天中国亟需推进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视觉中国)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21年8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以共同富裕为中心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后曾解释说,所谓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这明显有别于邓小平1992年写入党章的“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的主张。

但显然,一直以来,舆论对于“共同富裕”都容易被等同于“均贫富”,有很大的误会。如何诠释“共同富裕”,一直都做的不够、不好,也由此这两年也对“预期”产生了负面影响。即使在这次《纲要》中,亦没有做到很好的诠释,都还是比较多的“行话”、“套话”,如此并不容易被市场和舆论所理解。

内地去年推出共同富裕现念引起不少争议。

事实上,疫情后,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一定受到严重冲击,贫富差距的分化一定对于消费端的制约非常明显。往后看,防疫放开以后,中低收入群体就业有望加速回升,必须要叠加收入分配机制的进一步优化。

三次分配是三种原则的统一,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道德原则。实际上既是强调高效率的创造蛋糕,也强调更好的分配蛋糕,这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而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社会阶层收入都会适度增加,才叫“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大家财富都一样,而是强调所有社会阶层的收入都能使国家的发展相应增长,就叫“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更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这个问题必须要讲清楚,否则大家对未来预期不好,当然就不可能投资,不可能增加消费。

不能小觑了分配机制,资本的边际回报高于劳动,这个差异造成了贫富差距不断积累。现在无论中美,最富裕的10%的人都掌握了差不多全社会70%以上的财富。那现在通过一些调节手段,在资本回报率本来也在降低的时候去推动大家收入的提高,扭转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那社会矛盾就会减缓一些,大家就不那么仇富了。贫富差距扩大,除了生产过剩、经济衰退这种后果,在社会上很严重的后果就是矛盾加剧,戾气充斥,犯罪率甚至都会提升,所以以扩大内需为目标之一来提升人民收入,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幸福感。

习近平强调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后,要“在高品质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Getty Images)

除此之外,直接发“钱”、发消费券确实也可是一招。中国政府的办法是减费降税、政府投资基建以及通过流动性调控,但发“钱”刺激消费应急,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特别是,对中低收入人群发“钱”,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特别时期发“钱”,可以迅速恢复收入—消费—供应—生产—收入循环到一个正常水平,发“钱”比累进税有更直接的修复市场形成的“贫富差距”结构扭曲的作用。确实,已经看到多个城市启动消费券的发放,直接刺激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