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扩大内需纲要 · 四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以消费投资为箭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前,《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低调出炉。紧接著中央经济工作召开,《“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马不停蹄的公布。回到《纲要》本身,围绕11个方面出台38条举措,以2万多字的篇幅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方案。但这份《纲要》显然没有激起舆论的普遍关注。

“扩大内需”的提法并不新鲜,从《十四五规划》,到中共二十大报告,再到此番《纲要》都提到“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之,这份《纲要》没有“眼前一亮”的预期和一眼就能看到、看得到的数据,所以并不会“刺激”到市场和舆论。原本,中共文件就难倒,一份没有数据的经济战略文件,市场就跟难读懂。

如何读懂这2万多字的《纲要》,这将是一张怎样的蓝图,会对中国经济2022-2035年的10余年起到怎样的作用。《香港01》将分为9篇,从不同角度一一拆解。

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一 | 不同于4万亿 这不是一份刺激方案

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二 | 国家战略重心正在发生转变

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三 | 房子车子养老 内需还有哪些抓手

一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是首次以“三重压力”描述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一年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称,“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概括是非常准确的,如何破局?结合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这2万多字的《纲要》,基本就有答案。

态度和决心起锚定作用

首先,“预期转弱”是“三重压力”当中最棘手的、最严重的。“预期转弱”不不是传统经济学概念,更是缺少关注和研究,所以传统的经济应对方法根本不灵。

经济“预期转弱”,伴随疫情三年防控,更是雪上加霜。2021年“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发了打击资本的担心,从企业开始,转而在整个社会传导。资本密集型或资本运作型的企业,都曾得到“政策扶持+资本扶持”,出现了一段极度繁荣的镀金时代,突然间,政策急转直下,规范化监管体系日益织牢织密,一通“狂轰乱炸”,“野蛮生长期”结束立刻进入“冰河期”。“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无错,但在坊间,规范性举措跟铺满舆论场的“反资本”情绪碰面后,总会催生出别样的解读。渐渐地,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直接到了“资本无序收缩”。企业情绪的力量不容低估。而情绪的另一面就是预期,也是信心。一刀砍下,无差别挤泡沫。当资本不再裹挟了,就业吸纳能力也迅速衰减,上下游一损俱损。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更不会有消费了。这也是居民消费倾向降,各种刺激消费政策效果不彰的重原因所在。周而复始,预期转弱,就由企业转而繁衍至整个社会层面。再伴随著对“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是不是要打富济贫,是不是要搞平均主义的误读,更是打击到了中产阶级。

2021年中国监管部门突然加大了对平台经济的整顿,令得市场紧张。(新华社)

不能低估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中产阶层对未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分重要。然而,中产阶级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需求,对于经济的不确定就更加敏感。原本应该是较为富裕的中国中产阶层,却伴随着持续的焦虑——担心被辞退;担心因病致贫;担心老人赡养;担心孩子教育问题;担心股票的波动;担心税率调整,甚至是住房公积金的调整……而在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冲击下,中国中产阶级的内心焦虑进一步上升,担心生活质量下降,担心未来的收入,担心泡沫破裂,从“中产”摇身一变成“中惨”。中产阶级心态上出现极大变化。他们原本都有一些财产积累,或者有一份能维持体面生活的收入,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不少行业面临困难,很多人对未来失去信心。大家怕失去,既怕不错的收入难以持续,又怕已经积累的财富在社会变迁中贬值、出意外。这个时候,中产阶级的保守性格完全暴露出来。对他们来说,预期可能比实际影响更大,是预期让他们焦虑。这是跟以往很不同的地方。因为害怕,令他们的消费、支出更加谨慎。

用一个更为通俗的比喻来说,中国人原来是“光着脚的”,怎么样都可以,也没太多顾虑。但如今中产阶级都“穿上鞋了”,他们害怕脚着地就湿了鞋,对于下一步是什么,就格外的紧张,紧张到影响这一步。而这一步要不要迈出去,又是能不能过水塘的关键。社会形态的变化,也进一步造成“预期转弱”最麻烦的所在。

所以,仔细看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的讲话内容,这不是一篇简单的经济工作会议文件,更多的是高层在传递一种态度和决心。一般的年度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注重重点问题,具体的政策安排等,今年却出人意料的提到了很多“意识形态”类的重磅词汇,仿佛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刚改革开放打开人们心结的那段时间,比如“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

2018年11月1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前排左一)在北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会后习近平与民营企业家交流。(新华社)

很多投资者、民营企业家,这几年都在抱着看空和悲观的心态看待中国的未来,他们最大的担忧并非经济的周期性起落,而是制度的永久性收缩。现代经济就是信心经济,如果人们都对未来没有了信心,没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就不可能有投资、有信用、有货币、有金融。很显然,现代经济的核心变量都是基于未来的,如果没有了对未来的信心,或者感觉没有了未来,谁还会投资、借贷,谁还会持有虚拟和契约形态的货币和有价证券。没有了未来,人们最优的决策就是把储蓄和投资全都转换为即期的消费。在这种状态下,银行、基金、股票等一切虚拟经济都会被“挤兑”,这就是信心和预期对于现代经济的严重性。

如果不能修复信心,让经济主体,无论是不断受到政策冲击的民企,还是在反腐高压下的国企,还有房价股价大跌下财富不断缩水的居民充对未来的环境有更好的预期;不能完善契约经济,增强全体社会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法治理念,多一些长期的立法,少一些短期性、临时性的部门文件、办法和指导意见,那么整体的信心和安全感依然是无从谈起。

更要清楚,疫情三年,伤害最大的可能不是经济,而是社会对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对政策的一致性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份信心,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信心。正是基于这些深刻而严峻的问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会显得那么“语重心长”,才会让人感觉新一届班子在重寻改革开放的制胜法宝,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种反思精神。这是让人感到安慰和振奋的事情。但是,真正的信心并非来自纸面的话语,而是具体的、科学的、让老百姓感觉不折腾的润物细无声的行动。

李克强指出,中国经济正顶住下行压力,著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总体呈恢复态势。(新华社)

消费、投资“工具箱”依然多工具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亲自传达信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上,已经给出了关于刺激消费的部署,但要看更加全面的部署,行当下、致长远就还是必须看回《纲要》内容。在《纲要》内容中,可见超多“工具”。

“工具箱”大抵有两部分。首先看消费的扩容。《纲要》对于四类消费的表述分别为:传统消费-持续提升、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大力倡导,显然未来消费扩容的核心在于服务、新型和低碳消费。

传统消费领域本身体量大,因而重点强调“稳中求进”。包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地产销售强调稳;“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交通工具的消费旨在升级提效;“倡导健康饮食结构,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食品消费更加注重安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而未来消费的边际增量在于服务、共享和低碳,更加突出“积极有为”。包括:“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带动群众‘喜冰乐雪’”,体育主题以及文化共享是未来消费的重要形式;“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创新”,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的新消费热潮;“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低碳领域绿色家电和新能源车下乡活动也是消费扩容的重要趋势。

消费作为稳定经济的基石作用不可动摇。随着防疫的放开,未来服务消费、社交消费作为新消费的主要载体,将承载更多稳增长、促就业的任务。其中,新能源车、绿色家电等消费品类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再看投资的发力。《纲要》提出投资的方向主要在于优化结构,其中对于三类核心发展方向的表述分别为:制造业投资-加大力度、重点领域补短板-持续推进、新基建-系统布局。可见方向很清晰,制造强国依然是长期主线,未来的增量主要在新型基础建设的进一步扩容。

政策对于科技制造的支持力度将有增无减,制造强国一定还是长期主线。包括:“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制造业内部的调结构趋势不变,传统制造的升级改造以及先进制造的扩容是未来的增长点;“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体现了政策优惠将进一步向制造业倾斜,2022年实施的结构性贷款工具对于高端制造的倾斜未来有增无减。

中国在基建投资上继续主要强调传统领域的“补短板”。(新华社)

基建投资主要强调传统领域的“补短板”以及新兴领域的系统建设。其中,基建补短板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包括:“推进‘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建设,增强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间交通运输联系”、“积极推进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快补齐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短板,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等建设”。 传统产业投资改造和升级:总量上扩大内需的目标,传统的这些产业也不能过度的萎缩,特别是在杠杆率较高,债务约束越来越明显的这种情况需要增加有效投资。

新型基础设施的攻关集中在讯息领域,包括:“ 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千兆光网建设,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2022年,已经看到政府开始将大量资源倾斜,未来的发展方向围绕制造强国和新型基建大国展开,核心发力点在于:电力设备、数字产业、新型电网等。

除此之外,《纲要》还强调了一系列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展开的举措:新型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是为了城乡协调释放潜能:围绕新产业新产品的自立自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升级,是为了提高供给质量;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以及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促消费体制、投融资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继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正如在《中央扩大内需纲要.一 | 不同于4万亿 这不是一份刺激方案》所说,《纲要》总体方向依然要求把扩大内需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本质上依然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扩大内需,必须经历从传统需求向新型需求,从单纯刺激向完善体系的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