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盛宴遭叫停 马云世纪豪赌蚂蚁何去何从?|大盘漫谈.伽罗华
原本是一场新股盛宴的蚂蚁集团A+H集资计划,突然在上市前的周一遭到中证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外汇局等四大部门对其实际控制者马云等人进行监管约谈。虽然公告只寥寥数句,但熟悉国情人士已深知不妙,结果蚂蚁A翌日遭上交所叫停于A股上市,H股上市随后亦被暂缓。这场由马云押下本身所有的世纪豪赌不但没有赢家,各持份者均受到不同程度重创,而且最重要的是蚂蚁留下的监管风险敞口仍未解决。
表面上,马云上月底于上海外滩金融论坛失言,与同场讲者之一的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公然唱反调,是导致蚂蚁上市遭遇滑铁卢或多或少有关。马云在会上指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根本没有系统,又否定了维持健康银行体系而制定的巴塞尔协定,他说巴塞尔协定就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不能以这种方法解决中国金融领域的问题。
究竟蚂蚁筹资350亿美元的同步上市出现那些问题?为何早前扬言会施加制裁的美国政府还未出手,中国监管机构却在蚂蚁临门一脚叫停上市?是因为蚂蚁集资后一跃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哥斯拉,不但动了内银的乳酪,而且让监管者更难规管蚂蚁?
蚂蚁或成金融哥斯拉 监管新规针对支付宝
就在蚂蚁原订11月5日(周四)上市前数日,一份由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就《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首先,这份相关监管文件不可能是最近才制定,而且很可能过去一年已在酝酿过程中,作为网络金融巨头的马云亦不可能不知这项监管机构制定的金刚圈,是冲著蚂蚁的支付宝及腾讯的微信支付而来。
由于蚂蚁在支付市场的占有率高逾一半,今年上半年来自小微贷的盈利贡献出现大增,带动蚂蚁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逾5倍,是该公司能够取得4,570亿美元高限估值的重要关键。故此,这亦解释了马云为何甘冒不大韪,都要将蚂蚁赶急于监管新规落实前上市,落实后上市的估值便等同一般金融银行股看待,有可能只及现时价值的一半。
按上述征求意见稿,政府拟对自然人的单户互联网小额贷款余额施加限制,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人民币,或不得超过其最近三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方的单户互联网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100万元人民币。
小微贷合规成本大增 上市估值打折
蚂蚁旗下的消费信贷业务“花呗”理论上亦属于网上小额贷款业务的一种,但富瑞认为,新规对“花呗”及“借呗”影响有限,因两者上限分别为3万元及30万元,符合新规要求。
对于今次征求意见稿,富瑞认为对小微贷业务的打击有两方面,其一是网上小额贷款规模及其盈增长将被迫放慢,二是意见稿将要求提高至人行及银保监旗下的监管部门,意味著合规成本将大幅上升。
即使富瑞认为新规对蚂蚁小微贷的影响未必太大,但问题是监管机构将对蚂蚁纳入更严格的监管范围,道理显而易见,蚂蚁既然取得由人民银行发出的金融牌照,便需要接受与银行睇齐的监管力度,蚂蚁在借贷业务需要补充资本金,以保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按例蚂蚁有必要在招股书向投资者交代这些重大风险因素,而且在估值大打折扣下,卷土重来的蚂蚁招股价亦需要下调。
根据蚂蚁招股文件,截至今年6月底止,通过该公司平台借出的未偿还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万亿元人民币,而这笔以“花呗”及“借呗”为主的消费信贷中,98%都是由100间蚂蚁称为“伙伴银行”借出,意味绝大部分的小微贷是通过蚂蚁的共同贷款模式由中小型银行及城商行贷出支付宝用户,而支付宝则从中稳赚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向企业让利 复遭蚂蚁抢生意 内银坏帐大增
从监管机构角度看,这已不单是内银乳酪被动了的问题,亦是银行系统最大风险问题的所在。作为金融创新科技代表的蚂蚁,为财政本已陷入困境的中小行制造大量有风险的贷款坏帐,同时蚂蚁在保险及基金产品销售又抢去大型银行的生意,难怪蚂蚁整个上市过程均受到国有银行体系的围攻。
事实上,随著近年中美贸战升温及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五大国有银行近日公布财报的季度盈利和坏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内银按官方要求向企业让利,行业整体盈利早在第二季首度出现同比负增长,预计今后几季国有银行系统将面临持续的坏帐压力。
按照富瑞报告,假设蚂蚁的1.732万亿元人民币小微贷中的60%是通过共同贷款模式借出,资本需求可能高达950亿元人民币,是蚂蚁集团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水平的2.7倍。若蚂蚁能够成功上市筹资350亿美元,蚂蚁将可补充因监管新规的资本金,更有闲资与大银行竞争的保险及基金产品销售。由最初赶于监管新规前筹划今次破纪录的新股集资,蚂蚁差一点就能缔造这宗世纪大刁,只是这出由马云一手导演的好戏,可惜被内地“一行四部委”的监管机构破坏好事。
目前马云最需要的是如何为蚂蚁筹措千亿元的资本金,相信短期解决方法是向股东集资,或是将小微贷资产证券化,以便尽快符合监管要求。其实在蚂蚁在沪港同步上市的同时,另一家曾经与蚂蚁抗衡的金融创新代表陆金所却低调在美成功上市,两者业务及上市过程有不少相同之处,不同的是上市地及管理层作风,可能这就是大家结局相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