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理科生执笔从文讲香港 《我港理学》拆解生活议题|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在香港读理工科常被标签为“嘥银时(谐音Science)”,意指毕业出路狭窄,浪费金钱和时间。这种戏谑(甚至部份是自嘲)某程度反映香港人看淡本土科研发展。科研人才何去何从?一班相信未来由科学带领的理学生未受困惑,通过网上平台及著作推动科普。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我港理学》—科大理科生执笔“从文”讲香港

《我港理学》封面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科技系毕业生林欣虹,数年前参加科大推广科学的比赛“Science is Everywhere”获奖,并与同学们一起创立社交媒体平台Inscie,以浅白又有趣的方式讲解不同生活现象。Inscie后来获出版社支持,于第二届初创作家资助计划突围而出,出版了《我港理学——香港今昔未来微科学》。

一般课堂或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以学术理论为主,七名Inscie成员所撰写的《我港理学》将重点放在“微科学”之上,以简单科学原理拆解生活议题,见微知著,亦没有学术门槛,这也就是科普的概念。《我港理学》全书以时间线为主轴,分为“昨日香港”、“今日香港”、“明日香港”三大部份,一反科普书的沉闷印象,尝试以半旅游的形式,将主题按香港十八区划分,利用各处景点介绍科学,各主题概括整个团队的专业范畴。

香港仔隧道的秘道

香港仔隧道(资料图片)

坐车通过香港仔隧道时,你也许会发现隧道的中段有一道铁闸。这道闸门如同神秘隧道,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作者李启俊在〈香港仔隧道—隐藏于地底的粒子实验室〉一文中提及,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大学拟进行有关宇宙粒子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港岛中部金马伦山和聂高信山的山体内可以阻挡大部份宇宙射线,因而向当时正在兴建香港仔隧道的隧道公司提出加建粒子实验室,并获对方接纳。实验项目完成后,香港便再没有进行过同类型实验,实验室亦告荒废。2006年,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参与大亚湾实验室主导的研究,重启了这个荒废的粒子实验室。由于隧道车流量高,研究人员当时只能于凌晨在隧道封闭时,携同器材进入实验室,终于在2012年,团队量度出中微子震荡模式的精确数值,结果更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列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

李启俊在书中尝试再深入浅出地解说当中理科知识。在实验室测量的是大气层产生的“缪子”(又称“渺子”),从而观察宇宙射线特质。所谓的“缪子”只有2.2毫秒的半寿命,在这超短时间内行走约456米。实验室正上方最少山体,方便缪子进入,两侧则是高山屏障,隔绝大部份宇宙射线。实验室因此能够准确探测上方垂直的“缪子”,当地球自转时便如同一个垂直望天的扫描器。现时实验室已停止运作,但说不定他朝有日会重用。大家下次坐车经过香港仔隧道时,不妨留意一下。

植物学角度去行山

在水位低的时候,城门水塘水畔千层的景色。(颜铭辉摄)

很多香港人喜爱行山,但又有否留意身旁的山水中,也隐藏著科学?从“明日香港”回到“昨日香港”,〈城门水塘的白千层——战后绿化外援!透视“甩皮”下的科学〉尝试以植物学角度认识城门水塘的白千层。日占时期,日军大量砍伐全港树木。二战结束后,港英政府为了防范山泥倾泻,订下短期内复种大量树木的目标。由于白千层适应力强,有很强的抓地和耐水特性,因此就被引进香港,当城门水塘水满时,更构成“水浸白千层”的美景。而且白千层的多层树皮,可以阻隔昆虫蛀蚀外,更是最佳防护罩。“当山火侵袭……白千层的多层树皮能够减氧和降低热能,构成抗火性,故身处火海也不易被烧到树中心的生命组织,在山火过后仍有能力重新发芽生长。”白千层“甩皮甩骨”的背后,原来“真系好科学”。

城门水塘满溢“水浸白千层”景色。(Wai Ll Lam提供图片)

我们乘车、行山时,也许看不到景物背后的科学故事,《我港理学》以别开生面的角度,带读者再次认识香港的好机会。Inscie团队既然来自科大,对这所大学自然熟悉不过,下回再介绍书中关于大学建筑特色与科学的关系。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开卷乐其他文章:当阅读变得危险 二战期间巴黎图书馆人员如何保卫文化?

【开卷乐其他文章:作家以甚么视角去看一个地方 又怎样写在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