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自然】民国诗人长埋长洲 作家与艺术家岛上寻墓

撰文: 潘浩欣
出版:更新:

当我们把香港形容为“国际都会”时,往往忽视了香港境内有大量的岛屿。其实,岛屿是这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块弹丸之地共有263个岛屿;维基百科界定岛屿为500平方米以上的环海土地,而这些岛屿占香港总面积亦近9%。香港不单有密麻而急促的城市景观,也有岛屿所代表的另类生活追求——艺术家、文人墨客一向向往岛屿的悠闲宁静与孤立。而香港的岛屿不少都有人居住,是人与自然的交汇处。
摄影:余俊亮

诗人饮江、艺术家郝立仁和文学馆总策展人邓小桦一起到东平洲考察。(香港文学生活馆)

文学X视艺 催生创作可能性

香港文学季将于11月举办“岛叙可能:文学X视艺”展览,文学馆总策展人邓小桦及展览策展人(视艺)石俊言邀请六位作家及六位艺术家参与创作,选取六个代表不同主题的离岛,如人文、历史、荒野等,然后将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家与艺术家配合起来。每组作家与艺术家在参与计划前并不认识对方,两人会一同前往离岛考察,制造对话空间,让文学与视觉艺术互相介入,产生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家樊善标多年来在中文大学任教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亦是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参与活动前并不认识“合作伙伴”刘学成,又表示文人墨客、艺术家多独自创作,需要“一意孤行”将想法表达出来,不知道怎样与艺术家合作。而刘学成是独立艺术家及浸会大学讲师,他多运用环保物料,制成立体雕塑来呈现个人故事,作品富中国历史及文学的诗意指涉。经文学馆的安排,他们以人文角度切入,先往长洲考察,樊教授希望寻找古代女诗人张纫诗的墓,由此展开寻幽探秘的旅程,亦是一场文学人与艺术家关于自然与人文的对话。

(樊善标:樊;刘学成:成)

作家唐睿、艺术家何兆南和邓小桦一起游历蒲台岛。(香港文学生活馆)

寻找诗人的长洲墓地

樊:我曾多次到长洲,知道长洲有个埋葬了旧体诗女诗人张纫诗的墓地,亦有个纪念她的亭,而她的事迹则成为今次创作的元素。成成(刘学成)在船上谈及他的艺术理念,我从他的创作理念取得灵感,与女诗人的创作结合一起来写作。

成:我想起长洲,便想起沙滩、露营、烧烤等活动,但我从没连系到人文方面。在船上,樊教授分享诗人的出身,我曾经读过董桥的书,他亦曾探访过这个叫“宜楼”的地方,还见过女诗人的遗物。于是我们便去找这个墓地,感觉很奇妙,很有寻幽探秘的感觉,我们在长洲的墓场中找寻张纫诗的墓碑,一开始找不到。

樊:那边好多墓,而张纫诗的墓碑是在路边的,形状精巧,旁边有个亭。张纫诗是广州人,在1912年左右出生,她家世不错,曾在抗日战争时避居香港,之后又回到广州。她曾帮国民党高层管理藏书,1949年到香港,以教画为生,只画牡丹花,50年曾下南洋买书画。她过身后,丈夫将她安葬于长洲,又在墓旁建了个亭 。我很喜欢她的事迹,我好想知道长洲对她来说是什么地方,为何死后在长洲安葬,而不是广州。

在长洲之旅中,樊善标和刘学成两人不单前往观看或搜寻张纫诗的墓碑,亦参观了几间庙宇。 张纫诗去世以后,她的丈夫蔡念把她安葬在长洲,并兴建宜亭,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文学馆)
樊善标和刘学成在前往长洲的船上交流创作理念,两人在此前互不相识。(文学馆)

诗与自然的安慰力量

樊:张纫诗擅长写格律诗,这是种需要强烈控制的文类。而成成在具像世界中抽取概念,再转化为具像,也很具技术性。我用成成的理念来观察张纫诗,推前一步来创作,发掘诗艺与诗艺以外的东西。我觉得她的诗极有安慰力量,她能重组这个世界,能将这世界不合情理的地方修定过来,如果她写诗赠送给你,她将“伤害你的世界”轻轻改一改,变为“安慰你的世界”。

成:我前几天收到教授的文章,即时有视觉影像走了出来,有了创作的方向。 我会做一张台,因为古代文人一定有台,再把张纫诗的诗词印在台上,将牡丹花花瓣镶嵌在字迹上,象征她对牡丹的情。我亦希望有墨在台的另一边出现,我想有风。在到访墓场、天后庙期间,我觉得风的触觉好舒服,令旅程圆满。所以我的装置会有风,暂时想用风吹到墨汁上,营造一个个小浪,令人联想起海边。

樊:波浪是自然一部分,波浪亦进入了她的书写,所以用墨水做出来的浪,以及笔划内的牡丹花瓣,都是贯彻重组自然、修正自然的理念。“岛叙可能”是与自然有关系的,我们的方向是想探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自然”不代表没有人文的面向,自然需要有人去观察,“自然”这个概念才会出现, 所以我们从人的角度去看自然,便会看到这些自然事物。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