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的碎片》传统叙事框架外 围绕香港青年成长的记忆|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后来我才知道,路上每一棵树都被种在‘盒子’里,它们的根无法自然生长,无法抓实泥土。城市看似巨大,根,却很浅。”香港年轻作家周丹枫,在首部长篇小说《喧哗的碎片》中以此作结。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喧哗的碎片》城市中的困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喧哗的碎片》以“我”为中心,记下围绕著他成长的那些记忆 - 关于家庭、学业、工作、人生。他游走于城市的两极,见尽社会不同阶级的面貌。他曾在令人趋之若鹜的中环工作,穿起订造的西装,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却遇上公司裁员。失业后,他搬回母亲位于黄大仙东头邨的公屋,青春思绪与当下重叠,多了一份看透现实的无奈。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背负著母亲、旁观者,甚至社会的期待,“在这座城市,没有工作近于一种罪行。”

他的母亲勤奋节俭,任由重复的工序把生活堆满,漂白水味是她唯一的“香水”。从母亲种种经历,他开始思考人生意义为何,书中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那时她喜欢在周末去城中那些有落地窗的西餐厅喝咖啡,翻几本新的时尚杂志,再看一场电影。而结束这一切的是婚姻,以及我的一生。我时常忘了这些,以为我的母亲从来都是今天的她,以为跌成碎片的人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以为历史可以截取任何一点,然后改写。”

《喧哗的碎片》以“我”为中心,记下围绕著他成长的那些记忆 - 关于家庭、学业、工作、人生。(图片来源:Unsplash)

《喧》的作者周丹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主修化学和环境工程,并非传统“文艺青年”。有人形容,他是“横空出世”的创作者,亦有人说,他很有意识地作各种不同的写作实验,单凭文字已赢得读者。谈起如何走进文坛,周丹枫分享,有天读完美国作家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 的《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突然有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自此便一直写下去,至今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喧哗的碎片》。

从叙事手法看来,《喧哗的碎片》的确是一个大胆的实验。记忆如“碎片”,散落无章,有时只得短短一句,犹如时下年轻人的社交媒体帖文;有时是一场对话,对象不明。周丹枫解释,创作这本书时希望挑战传统叙事框架:“不论历史及秩序,也是不停在时间之中延续,我们没办法切断,重新开始,所有事亦被过去所影响。”

美国作家奥康纳《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资料图片)

他续说,“《喧》以碎片化的方式,尝试去打破时间秩序。这本书没有章节,读者不一定要由头到尾阅读,可利用自由阅读方式,打开哪一页便开始阅读,甚至跳著页数,也不会影响整体感受。从不同页数开始阅读,以不同切入点去看,你所看到的城市、‘我’及其他人物,也可能会有不同感受。”

周丹枫又提到,自己刻意在书中留有大量的空白,与虚无主义有关:“时间是一种虚无的呈现方式。小说、文学或其他作品,亦是以某种方法去探讨虚无主义在我们时代的面貌,以及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空白既是可以逃脱的地方,是一个躲藏、可藏物的位置,同时亦是一种虚无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