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寻味记》感受四季流转变化的食材 寻找人情与文化|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日本料理为不少人所钟情,不仅是因味道,还有料理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饮食作家徐成记下日本寻味的所见所闻,辑录在《日本寻味记 (一)》之中。这本书不是饮食指南,而是发掘日本料理特别的一面。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日本寻味记》 -感受四季流转变化的食材

徐成指日本四季分明,日本料理讲究物产时令,一如中国传统也讲究“不时不食”。然而近代随著养殖及种植技术发展,坊间兴起反季节食材。徐成认为倘若食材手到拿来,往往减少了对食物的期待,少了满足感。忽视时令会令人对四季变化变得迟缓,人与自然的连系变差。时令之外,“在地性”是另一重点。他指日本物产定价高,一方面是本地优质食材有限,另一方面是日本人极度重视在地性,与现今流行的“农场到餐桌”(Farm-to-table)概念不谋而合。

滋贺县大津市的比良山庄(Tabelog)

在〈不辞山行三百里,只为鱼肥松茸香〉中,徐成为了寻味,不惜舟车劳顿前往滋贺县大津市的比良山庄。比良山庄于1959年开业,却不以老牌餐厅自居,由最初为登山客提供住宿和简单料理,到后来因位处比良山系登山口旁,生意渐好。料理学校出身的主厨伊藤刚治子承父业,将当地四季物产的变化,透过料理呈现在餐桌前,如春季有花山椒、竹笋、独活、蕨菜各式山野菜,夏季有安昙川的香鱼,秋季有京都洛北松茸和抱籽香鱼,冬季有野生熊肉和野猪肉。菜式多是就地取材,皆因厨师具备动植物学知识,保证野菜野菇能够安全食用。

孟子言“数罟不入洿池,鱼鼈不可胜食也”。伊藤刚治亦讲究取之自然,但绝不苛求。“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维护,为了实现经营的可持续性,伊藤刚治为比良山庄建立了良好的货源网络,与猎户、渔夫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从最优秀的食材到最适当的料理方式,让食材的生命得到完整的延续和最大限度的扩展。”徐成在篇中如是道。

京味料理照片(Tabelog)

徐成在日本寻味的过程中,不但寻得珍馐百味,更体会了一份份人情味。〈邻舍旧京味〉中记述,徐成曾经到访东京新桥三丁目小巷的割烹店 —— 京味。“京味的蓼醋不玩花样,味道却是我吃过最好的之一,蓼淡淡的辛辣味融于米醋中,浑然天成”,徐成又品尝了用高汤煮成的焚合,焚合置于鲷鱼粽与鲷鱼白子两道菜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徐成由当初战战竞竞的步入餐厅,到后来与主厨西健一郎和他的家人变得稔熟。虽然今天西健一郎已仙逝,京味亦已成历史,但徐成与西家的感情还好好保存下来。西健一郎的女儿也为本书写序,彼此深厚之情跃然纸上。

日本料理在港发展多年,深受本地人欢迎。书中结尾附有香港日本料理简史,提到香港开埠初期,日本解除海禁,日本侨民来港居留,开设日式餐厅。虽然二战期间反日情绪高涨,但战争结束后日本渐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上香港经济发展生活显著改善,日式料理一度风靡香港。进入年禧年代,日本料理款式更为多元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作为参考。

(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