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一定要逃离?叶梓诵《断层路径》以理性书写哀伤|开卷乐
“若有断层,也就可以相信,两端有接通的可能。”
人有一种沟通的欲望,但如沟通失误,这是否代表人不能互相理解?叶梓诵以理性审视自己的感性,写下了《断层路径》,盼读者们从他的自身经历,延伸至共同感受。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断层路径》-悲伤一定要逃离?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Rigor mortis,意思指“尸僵”。叶梓诵在同名章节中,写自己失去心爱的宠物狗及为宠物善终时的经历,“按照正常的理论,rigor指向僵硬、麻木,然而它同样顺著法语的某些源流,指向一种力量、武力或暴力。若是如此,那就是一种死亡之力,通过身体,迫使身体屈成某种异常模样。如同预演,而我并不知道凡人如何抵御这样强加的力量。”叶梓诵面对死亡时显得无可奈何,但却在叙述个人悲伤的同时,以理性去分析死亡,将失去爱狗的沉重与理性互相碰撞。
诀别不单是个人经验,不少人也经历过,是一种“我们”的共同情感。叶梓诵必须接受失去爱狗的事实,对他而言,悼念是种工作,应对方法惟有循文学哲学思考,东拉西扯去稍稍触碰自己真实的感受,经过迂回的路径令自己走出来。他引用罗兰.巴特的《哀悼日记》:“有人以为时间可以使丧伤平复,他却明白,时间只能让丧伤的激动情绪过去而已。”
叶梓诵形容书写可以令情绪变成文字,而书写哀伤就如不断转圈的狗仔,转圈的过程是展现哀伤的方法,到头来即使没有方法排遣伤痛,也能显出哀伤的价值。叶梓诵认为哀悼不会终结,那些共同生活的时光,终会以某种变体的方式在身边闪现,勾起伤痛,自己可以做的只能够接受和承认。
正如书中〈一室共处〉言,即使二人找到生活配合的节奏,不过谁也不能保证彼此能走到最后。〈想念与胡话〉中,对于“逝去”,人自然会思念。然而时间一长,总会有一个时间点需要放手。这不是放弃,而是思念有了质变。叶梓诵以“胡话”去形容,深夜想念一个人,自说自话,不求回应,但又非毫无意思,“如何能忠诚于对方,忠诚于已逝的记忆,如何能延续下去,那将是一生的课题。”
有人会以写日记去梳理情绪,叶梓诵在〈日记诗学〉言,日记只对自己一人重要,就算旁人只能读出别扭繁琐的情节,“欲念会耗尽,生活的重心也会随时日滑移,曾经著紧的人与事、曾经以为毫无出路的过往,终于也会过去。”虽然如此,他提议写日记描绘生命轨迹,“日后回顾沉溺的痕迹,蓦然回首,一个人竟是如此,喧嚣又沉静地踏过一切。”
我们一生不断出现所重视之人,可能是前度,可能是逝去的亲人,他们或许毫无理由的离去,旁人也无法理解自身的伤痛,虽不一定能走出阴霾,但不要怪责自己作看似毫无意义的思念,因为这也许就是你生命的路径。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