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别人“你做甚么工作”为何很没礼貌?改问“这2问题”避免尴尬
在宴会或同学会等社交场合,与久未谋面的同学重逢,或有机会结识新朋友时,在简单寒暄后,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请问在哪高就?”(What do you do?)
近期美国社群和外媒开始讨论,别再问别人“做甚么工作”。为甚么这个话题可能不合时宜呢?
“你做甚么工作?”隐含了对人社经地位、收入的多重判断
《华尔街日报》(WSJ)专栏作家、《下一步!重塑人生与工作》(暂译,原书名《Next! The Power of Reinvention in Life and Work》)的作者乔安妮.利普曼(Joanne Lipman)表示,“what do you do?”这个问题隐含了你对他人的多重判断:社会地位、收入、教育背景。
美国线上讨论版 Reddit 上有网友指出,刚见面就聊到职业,令他不舒服,因为这个问题把一个人的身份与职业绑定。假如你是全职父亲(母亲)、刚失业员工、靠接案或打工生活的伙伴,抑或是届龄退休者,要回复这样的询问,就有点难为情。甚至可能让人以为,对方是借此问题衡量,未来是否值得花时间与我交流。
相关文章:职场沟通|别以“你好吗”打开话题!即学4招让对方乐意延续对话
没有工作的时候,常会觉得难以定义自我价值
有 2 次被解雇经验的 35 岁阿甚利.斯科特(Ashley Scott)表示,当被问“what do you do”时,她会下意识说:“我正在读研究所。”因为她发现,如果回复“我正在找新工作,或我刚被解雇”,人们看你的眼光,就会觉得你像个失败者。
乔安妮解释,对社会上多数人来说,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定义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心理学家形容这是一种“纠结”(enmeshment)现象。
这个概念最初描述人与他人之间界线模糊,而有不健康的依赖关系,比方说:子女选择职业时,完全依赖父母意见,而忽略自己的兴趣,延伸到职场上,就是人没有办法与职业分离,导致我们在失业、没有头衔的时候,无法识别自己的价值。
疫情、裁员潮,导致工作想像多元化,不再以头衔定义人生
《卫报》(Guardian)指出,经济低迷和失业率上升的时期,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如何适应不为工作而生活的日子?《BBC》指出,COVID-19 疫情期间(2020~2021 年),美国失业率一度飙升至 15%。疫情后,美国又因通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科技巨头亚马逊、Google、Meta 等公司大规模裁员。
Layoffs.fyi 统计,2023 年有近 1200 家美国科技公司宣布裁员,影响约 26 万名员工。大解雇潮的出现,让受影响的员工也许更希望跳脱职业或公司头衔的标签,探索人生其他的可能。
此外,年轻世代也不再以职业来定义自己。《BBC》 引述 2023 年 LinkedIn 针对全球 7000 多位员工调查,发现 64% 的 Z 世代(1997 年以后出生)认为,找到与个人价值观相符的工作很重要。2020 年南加大毕业生丹妮尔.法拉奇(Danielle Farage)表示,好工作不再是到知名企业上班,而是做一份符合兴趣及有机会建立个人品牌的职务,像她就在新创企业担任行销总监。
LinkedIn 欧洲、中东和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董事总经理乔许.格拉夫(Josh Graff)也表示,与 20 年前的求职环境相比,现在资讯更丰富,人们有更多元的选择,包括:创业、接案等。《BBC》 指出,年轻人也不再愿意为了一个头衔,每周替公司卖命 60 个小时,而丧失自己的生活品质。
相关文章:10个事业道理成熟后才懂!识人先要识字、面子“这时候”最值钱
找到在工作之外的兴趣与价值,重新定义与介绍自己
该如何重新思考工作与个人自我认知的关联呢?乔安妮建议,重新探索新的兴趣,并学习肯定自己。
52 岁的安吉拉.卡尔曼(Angela Calman)突然罹患罕病,需要离开热爱的主播工作,后来她发挥过去媒体专长,将罕病相关的历程写下来分享给病友。透过建立工作以外的兴趣,像是陪伴孩子写功课、参加马拉松,每个人都能在职业头衔之外,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创造新的自我实现方法。
你也可以改变与人交流的方法,不再以“你做甚么工作?”作为破冰的问题,刻意改问“你平时喜欢做甚么?”、“甚么事情带给你快乐?”。
被问及职业相关问题时,《福布斯》(Forbes)建议,可以描述自己擅长或热爱的领域,来替代公司介绍或职务内容,像是以“我喜欢采访,对商业策略感兴趣”代替“我是某某杂志的采访编辑”。这种方式让你的回答更有特色,也容易与他人开启话题。下次参加聚会时,不妨尝试这种表达方式,或许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交流契机!
【延伸阅读,更多职场交际建】
没做错就别说“对不起”!9种说话习惯会矮化自己、破坏专业形象
上司最怕这种人!缺乏安全感、不肯变的同事 嘴边常挂着这7句话
【本文获“经理人”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