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F】了解“风险”3大特质 试以“实际”为出发点管理强积金
经常听到有人说:“富贵险中求”,又有人说:“有危自有机”。既然大家都知道回报是由承受风险而来的,那么何谓风险?有强积金专家指出,强积金投资的风险,按“不确定性”、“后果”及“期望”三大特质来判断,并有一条简单公式计算风险的量化值。
撰文:梁世杰
风险有一项特质是“不确定性”,例如旅行行程有延误的风险,有多种不确定的原因,可能是出现恶劣天气,又可能是航空公司发生工潮,亦可能是自己生病等等。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处理,不会只凭自我感觉,而是用量化后的机会率作为判断基础。例如要判断出某航空公司出现航班延误的机会,我们会将以往延误次数除以总航班次数便得出客观的延误机会率;又例如某地方出现台风的次数及机会率,我们亦可以从天气数据中获取。
风险的另一项特质是“后果”,航班延误的后果可能只是迟一班机或一两个小时后起飞,又可以是因台风而完全去不到目的地。因此,我们会以严重性去判断后果,例如经济损失的金额、时间损失的长短,以及人命伤亡损失的严重性。
风险第三项特质:期望
除了“不确定性”及“后果”之外,有一项风险特质很多时都被人忽略,那就是“期望”。正所谓:“冇期望就冇失望”,调转头想,即是当“后果”与自己的“期望”出现差异时,就是风险的出现。
强积金投资的风险,亦是按“不确定性”、“后果”及“期望”这三大特质来判断。我们先看看以下某一强积金恒指基金的单月回报统计图表:
上表是将某一强积金恒指基金的单月回报作统计,由该基金成立起至2019年10月有227个单月回报数字,然后按每1%作统计区间而得出上表。例如上表出现次数最多的回报区间是+2%至+3%,这回报区间出现了24次,即有24/227 = 10.6%的发生机会率。
有了“不确定性”(机会率)及“后果”(回报率),亦需要有“期望”才能判断风险。例如自己“期望”该恒指基金每月都有+10%回报,按上表,高于+10%回报的出现次数加起来只有9次,即9/227 = 4%发生机会率,抱有此“期望”的人恐怕会经常失望。相反,如果我们将“期望”降低,例如希望每月不蚀钱,便可以将高于0%回报的出现次数加起来,得出134次或134/227 = 59%发生机会率,所以强积金只持有恒指基金的人,如果觉得强积金是经常蚀钱的话,只是自己的错觉。
由此可见,对强积金的回报表现满意与否,视乎大家对强积金的“期望”如何,而相关的风险就是“实际”发生的回报率与“期望”回报率的差异。
计算风险方法
积金局的《基金表现陈述准则》,规定了“基金风险标记”(fund risk indicator)的计算方式。简单来说亦是按“风险”=“实际”-“期望”,当“实际”与“期望”差异愈大,风险的数值便愈高。
大家如果将上述的恒指基金图表与下面的混合资产基金的图表作比较,便会发现恒指基金的单月回报较为分散,由-20%到+20%都有;但混合资产基金的单月回报没有超过-10%到+10%。所以,当按“风险”=“实际”-“期望”去计算风险的量化值时,“实际”回报较分散的恒指基金,其风险值会较高。
以下为某一混合资产基金的单月回报统计图表:
应将算式改成…
大家如果觉得上述的图表及公式太复杂的话,其实不用自行计算就可以得知强积金成份基金的期望回报及风险值,因为“基金便览”已经有刊登相关数字。下列各图带大家从“基金便览”找出“年率化回报”(“期望”)及“基金风险标记”(“风险”)。
(按图了解):
由于“风险”=“实际”-“期望”,将公式左右转一转即可:
“实际”=“风险”+“期望”
按以上各强积金计划内“基金便览”的港股基金数字,“风险”在考虑正负影响下得出大约为同比±15%,“期望”则为同比6%。按公式:“实际”=“风险”+“期望”,可以计算出“实际”同比回报的正常上落幅度便是由(-15%+6%=)-9%至(15%+6%=)+21%,如果大家能接受正常上落-9%至21%的同比回报幅度,那么港股基金便是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可承受的投资。
但是,强积金投资年期横跨40年以上,除了每年出现的正常上落波幅之外,期间总会遇上几次金融海啸级的特殊市况,那些黑天鹅下特殊市况的回报上落幅度会大大提升,十分容易因为出现“实际”与“期望”的超正常预期差距,而令人沮丧及放弃,因而对强积金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更要预先做足心理准备,令自己在特殊情况下仍可承受的相关的超正常上落幅度。
专页:MPFDIY
立即下载《香港01》,紧贴公务员职位空缺、劳工处笋工推介,了解CV、面试致胜技巧!下载网址: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