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增记忆力、放空启发创意 忙里偷闲助提升工作效率|自我管理

撰文: 开卷有益
出版:更新:

比起加班,寻找让脑袋发挥最佳状况的方法更是处理无尽工作的最佳方法,特别是一些打工仔嫌弃的事情,如放空、午睡、小休,其实它们才是提升工作效率的秘诀,甚至还对身体健康有益。
想寻找“奉旨偷懒”的借口,记得细阅这节录自《健康, 从为什么开始: BBC专家为你解答身体大小事》的文章!

放慢脚步,促进健康

忙里偷闲对身心都有助益。

理学家罗伯特.莱文博士(Robert Levine)于1999年做了一项如今相当出名的研究,他分析31国各大城市的生活步调,量测人们行走速度,以及邮局职员透出邮票所需时间等等现象,发现东欧跟日本的生活步调最快,而冠心病比率也最高。英国心理学家理查,魏斯曼教授(Richard Wiseman)2006年重做这项实验,仅量测人们的行走速度,发现比起1990年,生活步调加快了10%。

城市规模越大,生活步调就越快。我们如今的生活步调,比过在任何时候都来得快,曾经针对这个主题写书的史蒂芬妮.布朗博士(Stephanie Brown)形容,这种快步调生活就像是一种瘾头,“人们无法自己,动作只会越来越快。”布朗说,“你逐渐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电脑前,人们把手机放在枕边睡觉,这样就能在起床后立刻拿起手机,看看有啥新鲜事。你就是无法不这么做,渐渐地这些行为会如同起床后先喝杯水,变成一种需要。”不过有些人发觉其中有点问题。“社会逐渐到达某个临界点,”布朗说,“我希望之后会演变成:与人共进晚餐时,掏出手机会显得不太礼貌。”

起床后立刻拿起手机,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如同起床后先喝杯水,变成一种需要。(Doğukan Şahin/Unsplash)

布朗建议我们先迈出小步,克服想要加快生活步调的瘾头,也许可以从有天减少5分钟检视手机电子邮件通知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她说随著社会文化转变,电子装置可能会内建限时功能,比方说苹果已经宣布iOS12可让使用者监控自己在装置跟app上花了多少时间。

除了整体生活步调外,有些事情慢下来也不错,比方说吃东西。一项针对将近六万名日本人的研究显示,那些吃东西很慢或“速度正常”的人,比起狼吞虎咽的人,较不会过重。一般认为人体的回馈机制需要15到20分钟才能让我们知道吃饱了,因此吃慢一点,可以身体回馈机制比较有机会发挥作用。

那些吃东西很慢或“速度正常”的人,比起狼吞虎咽的人,较不会过重。(Dan Gold/Unsplash)

工作少一点,成就多一点

休息一下或打个盹,并不会妨碍工作表现。

这逻辑听起来很简单:你的工作时间越长,就能完成更多工作。不过多项研究指出,我们的大脑其实有点像肌肉,用得越多就越疲倦,所以应该要在短时间内冲刺,再搭配大量的休息时间。

根据软体公司Draugiem Group的研究指出,关于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关键数字是52跟17:努力工作52分钟,然后休息17分钟。该公司透过生产力分析软体DeskTime的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采用这个模式工作的人,成就最高。

采用“努力工作52分钟,然后休息17分”模式工作的人,成就最高。(Kuo-Chiao Lin/Unsplash)

那么你在这“理所当然”的休息时间,应该要做什么?当然是看小猫,小狗的可爱照片啰!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学生在看过小猫,小狗的照片之后,比起看成年猫跟狗的照片,更能够聚精会神,在寻找数字游戏以及类似《外科手术》(Operation)之类需要灵敏度的游戏,表现也比较好。这或许是因为可爱动物触发了受测者天生的照护本能,使得他们能更为专注与警觉。

除了要更常休息,在白天闭目养神也有帮助,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发现,午餐时间打盹一小时的人,在回忆测试跟解数学题的表现,比起没打盹的人来得优异;因为打吨让大脑有机会充电。打盹的时间若是够长,甚至可能有助于减重。义大利都灵大学的席摩娜.波(Simona Bo)针对1500多名中年人做为期六年的研究,发现过程中发胖的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间是6.3小时,而那些体重落于健康范围的人,平均睡眠时间为7.2小时。

学生在看过小猫,小狗的照片之后,比起看成年猫跟狗的照片,更能够聚精会神。(Florian Steffen/Unsplash)

无聊的好处

放空的脑袋才有创造力。

我们通常把无聊视为不速之客,欲除之而后快,不过研究显示,让自己觉得无聊也有好处。

“无聊是种颇受嫌感的情绪,不过它其实对我们好处多多。”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心理学讲师珊蒂.曼恩博士(Sandi Mann)这么说。曼恩的研究内容让人无聊到不行,她最爱用的技俩是鼓励受测者努力抄写电话簿,或在脑中读出每个电话号码;在另一项实验中,她鼓励受测者思考两个塑胶杯有多少种使用方式。结果那些在脑中读出电话号码、被实验弄得最无聊的人,能够想出最多点子,换句话说也就是最有创意。

“你若没什么东西可以刺激脑袋,脑袋会自己创造刺激。”曼恩说,“你的思绪会四处漫游,做白日梦,这相当重要,因为这样可使你把各种事物串联起来,摆脱大脑老是爱说‘那点子有够荒唐的,绝对行不通!’的局限。”

无聊反而会令脑袋自行制造刺激,唤起创意。(Joshua Newton/Unsplash)

然而无聊并不总是正向力量,比方说越来越多证据指出,容易觉得无聊的人,也较容易网络成瘾,或是“不当使用智慧型手机”。

我们对于无聊感的反应,似乎是决定它有益或有害的关键。 “无聊只是一个讯号,告诉我们该做些别的事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神经科学家詹姆士,丹克持(James Danckert)解释,“无聊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的反应是把它转变成自毁行为,抑或刺激创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无聊,它可以激发创意、帮助我们释放潜能的正向能量。

容易觉得无聊的人,也较容易网络成瘾。(VCG)
《健康, 从为什么开始: BBC专家为你解答身体大小事》(红树林文化出版事业部)

以上内容摘自《健康, 从为什么开始: BBC专家为你解答身体大小事》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知识国际中文版

出版社:红树林文化出版事业部

立即下载《香港01》,紧贴公务员职位空缺、劳工处笋工推介,了解CV、面试致胜技巧!下载网址: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