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辣招漏洞铅水事件 尽皆官员懒政惹祸
特首梁振英在上周二(4月11日)公布堵塞“一约多伙”的印花税辣招漏洞、立法会帐目委员会则在周三(4月12日)公布铅水事件的调查报告,两件事情表面上看似没有什么直接关连,但背后其实都涉及同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不少香港政府官员的“懒政”思维,对各项攸关民生的份内工作视若无睹,结果铸成大错。香港社会要求变,公务员对自身使命的认知就必须改变。
在去年11月,梁振英亲自率领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曾俊华、时任发展局局长的陈茂波,以及运房局局长张炳良召开记者会,公布新一轮楼市调控辣招,将非首次置业的住宅物业交易印花税率,划一调高至15%,虽然这项措施曾被誉为历来最“辣”,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有一些“首次置业者”,竟可以同一份买卖契约购买多于一个单位,亦被视为首次置业,毋须缴付高达15%的惩罚性印花税税率,借着制度漏洞变相逃税,亦即是所谓的“一约多伙”问题。
据了解,不少地产商以至投资者在得悉此制度漏洞后,几近肆无忌惮地钻营这个空子,地产商公然地招揽这些一次过购入多个单位的“豪客”,让他们优先选购最佳的单位、而投资者在新盘市场上的活动亦日益高调,这种“投资客重临楼市”的观感,令本来已经相当炽热的楼市,有如火上加油。自去年11月,即新一波楼市辣招推出后计起,本港楼价指数累积升幅超过半成,正是最佳的佐证。但必须要问的是,政府对这个税务漏洞,是懵然不知?还是诈作不知?若是懵然不知的话,就是官员的能力有问题,又或至少他们不比地产商、投资者聪明,即使有错,亦是错在对整件事后知后觉。若是诈作不知,就是官员“明知故犯”,未有做好自己应该尽善的份内责任,不但有错,更是错上加错。
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涉事的官员应该并非懵然不知,而是对整件事诈作不知,因为原来早在2013年时,已有立法会议员提醒政府有此漏洞的存在。根据立法会的文件显示,当时在《2013年印花税(修订)条例草案》的讨论过程中,已有议员表明:“在香港并无拥有任何其他住宅物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如以单一份文书取得多于一个住宅单位,该文书中涵盖的所有住宅物业均被视作涉及单一项交易,并根据有关住宅物业的总代价厘定适用的价值级别和税率,按旧税率征收从价印花税。”当时多位议员更强调,这项安排易被滥用,并会鼓吹投机活动,从而削弱措施的成效,与打击投机活动的政策原意背道而驰。此外,市民可能会认为有关政策有利于有能力一次过购买多个物业的富豪。因此,在2013年时,多位立法会议员已经促请政府,考虑限制豁免范围,规定就单一份文书而言,只有一个住宅物业可获豁免。简单来说,在2017年发生的“一约多伙”问题,其实在2013年时已经预视。只是当年政府的答复,却对预先堵塞漏洞多番推托,时而说以文书为基础征收印花税,是《印花税条例》的基本原则、时而又说议员的忧虑缺乏客观基础,堵塞漏洞会令情况变得复杂、更“警告”作出任何改动都可能对市场产生莫大的影响与讯息混乱。
一言以蔽之,就是即使政府官员知道制度存在漏洞,但只要一日未爆出大问题,就不愿意花时间认真处理,甚至觉得提出警示的人,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正正是因为政府官员的“懒政”,不肯在2013年时就马上修正制度漏洞,任由这个税收制度的缺失长期存在,才会被地产商、投资者利用,闹出2017年的“一约多伙”问题,加剧楼价的升势。自诩以房屋政策为施政“重中之重”的现届政府,到底有没有用心处理好房屋问题,已经不说自明。
除“一约多伙”的税务漏洞外,周三公布的铅水事件调查报告,更显示出官员的“懒政”已近乎草菅人命的程度。在2015年7月,立法会议员黄碧云公布,在公共屋邨启晴邨抽取的食水样本发现含铅量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其后有多条公共屋邨亦发现同样的问题。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大都会,食水竟然含铅本来已是贻笑大方、匪夷所思的丑事,但更令人“大开眼界”的,是对于这个直接影响数以万计公屋居民日常生活以至健康的公共危机,政府官员的粗疏、冷漠,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除了此前公众已经知悉的,房屋署署长应耀康竟然以“惊读错佢个名”为由,拒绝公开涉事承建商的名称,以至整个公共屋邨的水管接驳工程,原来可让资格成疑的工人、以不合格的劣质含铅焊料焊接,而房屋署的监管工作似有还无,任由分判商任意妄为。且立法会帐委会的报告更狠批,当局曾于2015年7月20日至8月7日举行的7次跨部门会议,以跟进铅水事件的处理,但这些重要的会议,竟然可以连正式会议记录也没有。此令公众更加质疑,香港政府的房屋署,到底是为谁人服务?这些公职人员的“老板”,到底是作为承建商的大型建筑公司?是负责水喉接驳工程的分包商?还是香港市民?为何房屋署因监管公屋工程的工作严重失职,铸成大错后,这些受市民俸禄的公职人员仍可将这场铅水危机当作等闲,以慵懒的态度看待后续的补救工作?无怪立法会帐委会狠批应耀康“难辞其咎”、“未克尽厥职”,因从铅水事件来看,他根本是一个不适任的房屋署长,愧对受铅水影响生活甚至健康的公屋居民、愧对每一位香港市民。
但是,铅水事件只是房屋署多年来“懒政”的其中一个事例,自回归以来,多任房屋署长的表现皆差强人意,例如在回归初期任房屋署署长的苗学礼,在他眼皮底下竟发生大规模的公屋短桩丑闻,就算当时立法会以大比数通过不信任动议,但他仍然厚颜地坚拒辞职负责,其后更获调任香港驻日内瓦的世贸常设代表,直至退休,如此又怎能彰显官箴?
这里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就是回归后不少“出事”的官员,都是来自房屋领域,这很可能是因为房屋问题与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众与政府的房屋官员有较大的接触面,才令官员的“懒政”问题更加容易曝光。一些未必与市民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特别是一些涉及专业领域的部门,官员“懒政”问题可能更难以揭露,但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可能极其严重。个中的显例,就是2012年国庆日发生、造成39人丧生的南丫海难。事件揭发海事处官员对船只检验过程得过且过,肇事船只未依图则安装水密门、没有足够的救生衣,仍可通过验船检查。虽然海事处助理处长苏平治最终被控渎职罪成,在去年被判监16个月,法官更严斥他处处向业界让步、长期有法不依,但再严峻的惩罚、再严厉的批判,也不能挽回因为他的“懒政”而无辜丧生的宝贵生命。
因此,教香港市民担心的是,在多达16万人的公务员体系之中,到底还有多少官员的“懒政”问题,仍然未被揭发,有多少公务员是尽忠职守、多少是敷衍塞责?特别是一些身居要职的公职人员若然工作慵懒、事事得过且过,到底会为这个社会埋下多少未爆的炸弹?若这些问题爆发,会不会比辣招漏洞、公屋短桩,甚至南丫海难更加严重,对经济、社会、民生,甚至人命,会带来多少的祸害?
当下,香港各种深层次结构问题正千头万绪,无论是住屋难题亟待解决、经济发展过於单一,急需大力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日益严重,要更大刀阔斧地改革税制以至社会福利制度等,促进社会公平。凡此种种,都需要一批实干、有为、对香港有承担的公仆,为香港市民移除重重大山,若高官“懒政”窃据高位,不但是有负市民的托付,更恐成为香港要改革解难的重大障碍。
故香港要求变、要变得更好,关键是公务员不能再回避问题,只求“安安分分”地将薪水袋袋平安,甚至为保住所谓的“民望”而打着一己的政治小算盘,一而再再而三地抗拒触碰争议议题、不敢触动既得利益,必须思考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怎样才是一个能够呼应社会诉求、以至用前瞻的眼光开拓未来的称职公务员。
而要促成这个改变,除了公务员本身要有认知上的转变,同样重要的是候任特首林郑月娥,如何以领袖的高度带领16万公务员团队打破因循陋习。铅水事件期间,林郑月娥曾以一句“官到无求胆自大”,指没有官员需要就事件负责,或许这番说话,是受当时社会的撕裂、行政立法关系的对立,一时冲口而出的失言。今天的林郑月娥已是候任特首,她应该更清醒地反思自己的这一番话,更要深思一支怎样的公务员团队,才能够切合香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