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之死】迎接OTT 尚欠三大基本因素
OTT俨如全球影视大势所趋,皆因对业界而言,它既能绕过既有、传统的传播摸式,亦可经由互联网传播,毋须投资传统传播基建、申领牌照,减轻法律掣肘,大大降低成本及节目制作门槛,达到影视内容与电讯产业两者脱钩。这种摒弃传统传播平台、拥抱互联网的转变,正好与一般人的生活习惯接轨,摆脱过往的观赏限制。可香港在种种根深柢固的囿限中,要跨越创新的一步恐怕尚有距离。
内容为王的美国影视竞赛
从美国的例子可见,OTT供应者卖的基本上只有影视产品,例如美国串流影视服务商Netflix和Hulu,从头到尾只卖电影和电视剧。然后透过OTT让观众随时随地点播收看影视节目,不再受播出平台、传统电视台式线性节目表及销售套餐等局限。
这正是OTT营造的生态,不论是新兴的Netflix,还是像HBO Go这种传统收费电视,这些纯内容提供者的地位愈来愈吃香,近年更成为各大电讯商争相合作的对象,冀能以捆绑高质影视服务的手段确立自身电讯服务的优势。比方说,电讯巨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本身已拥有服务一亿用户的卫星电视Direct TV,惟去年10月再斥资8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原因正是看中它拥有HBO、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其他丰富内容资产如《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电影和《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等高收视电视剧,务求以这个强大的内容生产工厂与行动网络服务产生协同效应。
内容为王的美国影视竞赛
从美国的例子可见,OTT供应者卖的基本上只有影视产品,例如美国串流影视服务商Netflix和Hulu,从头到尾只卖电影和电视剧。然后透过OTT让观众随时随地点播收看影视节目,不再受播出平台、传统电视台式线性节目表及销售套餐等局限。
这正是OTT营造的生态,不论是新兴的Netflix,还是像HBO Go这种传统收费电视,这些纯内容提供者的地位愈来愈吃香,近年更成为各大电讯商争相合作的对象,冀能以捆绑高质影视服务的手段确立自身电讯服务的优势。比方说,电讯巨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本身已拥有服务一亿用户的卫星电视Direct TV,惟去年10月再斥资8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原因正是看中它拥有HBO、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其他丰富内容资产如《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电影和《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等高收视电视剧,务求以这个强大的内容生产工厂与行动网络服务产生协同效应。
OTT经由互联网传播,除了免除基建成本,令资金集中于节目制作质素外,更大的好处莫过于发展数据分析系统上。最著名的例子是Netflix分析其全球3,300万用户的观看习惯,从数据得知大部分订户都有观看大卫芬查(David Fincher)执导的电影,例如《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而影帝奇云史柏斯(Kevin Spacey)及原版的英国《纸牌屋》(House of Cards)亦深得订户所爱。这些分析令Netflix的团队得出结论,就是2013年将三者结合拍成自家版本的《纸牌屋》,结果获全球一致好评,且不断加开,本年5月尾将播出第五季。
另一例子是本年2月尾,网络巨头Google旗下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宣布开设YouTube TV。每月收费35美元,除了一般免费内容和YouTube Red的原创影视服务,用户还可收看美国四大广播网络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福斯(Fox)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以及隶属这些网络大约35个有线电视频道,如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迪士尼频道(Disney Channel)、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等。这种强强联手的好处正好弥补了该集团的缺点,YouTube虽然是全球最大型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平台,深深影响网络年轻一代,但他们欠缺精制的大型节目,例如长篇剧集和体育直播。近年有线及卫星付费用户渐减,尤其是年轻人客群,美国亦不能幸免。对传统有线电视而言,与YouTube合作成为了他们接触年轻观众群的绝佳突破口,四大电视网的节目能更适合地推送予用家,这是收费电视做不到的。
惯性收视思维窒碍发展
但这种翻天巨变在香港始终未成气候,这或与传统免费电视广告模式有关。本港电视受欢迎程度取决于收视率和电视欣赏指数两项指标。前者以收看人数为基准,量度电视市场接触率和占有率,从而方便电视台吸引广告客户;后者则评估节目及剧集质素,显示哪类型或题材更能获观众垂青,影响电视台的制作方针。但这两项指标均使得传统免费电视难以收集观众习惯数据,一来免费电视毋须帐户,观众背景面目模糊,二来是观众几乎没有选择权,同一时段只能决定收看某节目与否,导致欠缺样本对比。例如电视欣赏指数只透过电话随机访问2,000名对象。即使3月30日三间免费电视台宣布共同采用新系统计算电视节目收视数据,在传统电视以外涵盖收费电视、卫星电视、高清互联网电视盒、蓝光机、游戏机及对智能手机、个人及平板电脑等数据,但参与调查只由以往800户微升至1,000户,代表性成疑,而且背后的逻辑仍以争取广告为目的。
落得这种保守思维倒也无可厚非。过去数十年来,广告是免费电视主要收入来源,以收视率换取广告费,尤其是亚视因多番人事变动及经营不善,转趋弱势继而停播,而奇妙电视及香港电视迟迟无法开台,无线一台独大,成为广告商在免费电视落广告的不二之选。这种缺乏竞争的不良生态令无线不思进取,不但未利用优势发展互联网视频服务,还只耽于既有惯性收视模式,无真正了解观众喜好,以致节目不断食老本、公式化,又怎样留得住观众?
不过无线食老本的日子正处于倒数阶段。互联网视频及社交网站等兴起令电视广告费锐减,3月29日无线公布2016年全年业绩,广告收入下降约15%。这固然跟香港零售销售下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广告成本较传统电视广告低,且借由搜寻引擎、社交媒体,广告商能更针对性地接触其不同客户。
根据罗兵咸永道(PWC)去年6月发布的《2016-2020年全球娱乐及传媒展望》,2015年香港互联网广告总值达6.5亿美元,较2011年的1.93亿美元多出两倍以上;同时电视广告收入下跌,2015年减少9.2%至7.32亿美元,报告就预言互联网广告收益必然会超越电视广告。这个趋势亦可从德国运动品牌adidas CEO Kasper Rorsted的一番话获得线索,这位传奇CEO表示adidas将专攻数码平台广告,不会再在电视卖广告,以吸引更多年轻客群。以adidas旗下当家足球球星美斯(Lionel Messi)为例,其Facebook专页坐拥全球超过8,800万likes,是绝佳广告平台,adidas是次广告方针转变并不教人意外。
付费OTT习惯有待形成
互联网浪潮中,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转型。但从无线的myTV SUPER可见,他们欠缺互联网思维,显得墨守成规。去年推出的myTV SUPER焦点不外乎是它的电视盒子myTV SUPER Box,营销手法依旧老套。
首先,Netflix、乐视、爱奇艺等只需要信用卡申请、登入网页或下载相关应用程式即可使用,但无线OTT却仍未走出电视盒的迷思。其次,现时大型的OTT服务计划,都是跨平台的,按支援不同装置或子帐户之数量而有不同收费,例如Netflix分别有支援一、二、四个装置的计划;而YouTube TV更可支援高达六个子帐户,方便一家大细齐齐睇。而myTV SUPER虽可经由电视盒或应用程式收看,但不同的服务计划只适用于指定平台,平台一经选择后便不能转变。
换言之,应用程式版会锁定已登记之装置,应用程式版帐户亦不适用于解码器。若用户想同时以解码器及流动装置收看不同节目,需以每月15港元购买一个额外流动装置服务。再加上myTV SUPER应用程式无法兼容其他电视盒,反观Netflix和YouTube在游戏机Playstation 4也能收看,相较之下myTV SUPER的服务明显较为繁复不便利,也反映了它没有真正认识到跨平台影视播放这种新的用户体验。
对于观众而言,香港暂时仍未形成付费收看OTT的习惯。特别对老一辈付费观众来说,他们习惯了传统收费电视模式,香港现有的OTT选择无法挑起他们的兴趣。对于年轻观众,现时节目质素及数量均不足以吸引他们付费,毕竟美剧在香港未算普及,最受港人欢迎的韩剧和日剧仍以每周播放为主,不像Netflix剧集一次过上架一季。
而且,现阶段香港能与当地跟播的剧集不多,每季仅一两套,难以吸引剧迷长期使用,倒不如从大陆字幕组的盗版资源收看作罢,更莫说付费订购。况且,就算无线推出OTT,它亦未有清晰确立与免费电视台的区别,仍流于传统电视台的网上版本。目前其自制节目占了myTV SUPER片库超过一半,但这些节目多数本来就于免费电视台播出,而没有因应网络一代的观众制作口味、题材等截然不同的新颖节目,自然难以令观众建立付费收看OTT的习惯。
网络技术影响煲剧体验
另一方面则牵涉网络技术问题。现时香港手机极为普及,根据通讯事务管理局,截至2016年10月香港的流动通讯用户超过1,700万,渗透率达232%。不过,这些惊人数字却遮掩不了香港自2013年起都没有新频谱释出供应予流动通讯服务使用的事实,只有旧频谱重新拍卖,以致港人现时手机数据量经常超支,过量后速度受限制,极之不便,也令月费计划愈来愈贵。以现时手机流量及速度,港人想在乘车时以串流方式煲剧或收看体育直播,手机网络传输数据量及速度很快就会透支。
政府预计2020年推出5G通讯服务,将会大大促进流动通讯及智能应用,惟港府5G发展工作进度缓慢,落后国际。在国际电信联盟2015年无线电通讯会议(WRC-15)决定3.5吉赫(GHz)及700兆赫(MHz)频带作为提供流动通讯服务后,中日韩及欧洲多国早已腾空该频带作5G试验,而港府到最近3月21日才制定工作计划,提出5G频谱建议及展开咨询,效率之低不可谓不惊人。港府常称OTT影视娱乐是值得发展的经济产业,但若有心大力扶持这瑰宝,便应在流动通讯建设上显示诚意——至少让你我都能在合理的月费内享用无限4G数据煲剧,也不失为一大德政吧?
更多相关文章,请看香港电视产业专题。专题同时刊载于4月3日出版的《香港01》周报第54期,敬请读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