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凉茶舖曾是年轻人最潮聚脚地? 追剧睇波联谊全在这

撰文: 香港中华书局
出版:更新:

当凉茶成为商品时,凉茶舖这个独特的行业就应运而生,亦成为香港一道独特的风景,使凉茶具有一个大众文化的面向。(本文节录自2022香港书展新书《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
文:邓家宙(香港新亚研究所博士,现任香港史学会总监、兼任大学讲师)

凉茶舖最早于何时在香港开始经营,是否有所谓香港第一间凉茶舖,于今难以查考,但现存有记录最早的凉茶舖是“王老吉凉茶”,其起源、与香港的渊源、处方及发展,现仍有资料可供查证,这个品牌至今屹立不倒,也反映出凉茶在香港的需求以及发展,如何因应社会变迁,而在营运及产品上作出变革。

这种凉茶的命名,早已与品牌名称不可分割,一般人都只知那种深褐色的茶汤有清热解暑之效,入口微甜,可冷热饮。

但以往民众光顾还有其他目的 点图了解更多昔日香港凉茶舖的重要社区功能▼▼▼

+29

另一边厢,由中医师处方用以治疗疾病的中药,香港人也会称为凉茶或“苦茶”,可是,即使称呼上相同,也未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一般人都清楚知道,所谓“凉茶”,如果不需就诊,毋须特定经由中医师处方,皆指有保健及调理身体功效的那种。

研究内容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列举香港常见的凉茶,并找出其起源、处方及效用,这些凉茶及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葛菜水、银菊露、夏桑菊、五花茶、夏枯草茶、廿四味、崩大碗、火麻仁、鸡骨草茶、祛湿茶、茅根竹蔗水、感冒茶、酸梅汤及龟苓膏(茶)等。

研究内容既要记录凉茶的种类及功效,不免要查找这些凉茶的处方,并罗列所用药材,包括来源地、功效及药性等,寻找出“地理—气候—物种—人体”的关系,为非物质遗产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提供基础。要对这些凉茶进行调查,除了要翻查医书外,研究过程必须走访香港现存的凉茶舖,这些凉茶舖散布香港各区,多是独自小本经营的生意,亦有连锁式经营的商户,当中更有创立超过半世纪的“老字号”。

【延伸阅读】龙虎武师:那些年曾有一群无名英雄 用性命把港产片推出国际(点击放大浏览)▼▼▼

+29

虽然凉茶舖散落香港各区,看似各自为政,但事实上一九四一年曾有商人成立“港九生药凉茶商联总会”,是少有跟凉茶相关的工会。每间凉茶舖自有其独特性,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该舖所选择煎煮的凉茶,有些专卖葛菜水,有些有独门秘方的凉茶等等,及如上所述般,在本有的处方中加以改良(如在夏枯草茶中加入药材绵茵陈),一方面增强该种凉茶的功效,另一方面可查找出店主所信奉及秉持的医理,更可逐步探讨凉茶舖与该社区的关系。

凉茶舖作为一门生意,是将凉茶带到一个大众文化层面。这跟家常的保健汤水及医师处方的中药苦茶有别,一九六○年代凉茶舖更是日常社交的去处,亦是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点。二十世纪中叶的凉茶舖,跟一些独特行业一样,舖面均有标志性的物件以作识别,例如理发店门前有个红白蓝三色的旋转灯,凉茶舖则往往设有三数个大铜壸以盛载凉茶,这些铜壸多以圆润线条的胆形设计,或者葫芦形状,市民即使不能认字,亦可以这些大铜壸识别出店舖是凉茶舖。

由于凉茶舖多以小本家庭作业模式经营,所以很多凉茶舖的格局都采用“前舖后工场”的设计,工场煎煮三数锅凉茶,煎好后就端至前方舖面,舖面设有几张桌子,门口设有长桌,上方摆着盛载凉茶的铜壸,分门别类,顾客可悉随尊便,或坐店内,或站门外光顾。当时的凉茶舖之所以是流行文化的传播点,皆因店内多设有收音机或电视机,客人可以在低廉的消费中与坊邻好友联谊,亦可收听广播,包括新闻节目、天空小说、广播剧、粤剧节目以至体育赛事等,是一个流行文化的传播及交流场所,基于凉茶有保健作用,对身体有益,而且价廉物美,光顾凉茶舖在当时成为普罗市民的一种生活情趣。

虽然一般凉茶舖所售卖的凉茶都属甜味,如菊花茶、夏枯草茶及竹蔗茅根等,但亦有苦味凉茶供应,毕竟“良药苦口”是中医药中一个深入民心的观念。苦味凉茶包括廿四味,以及一些声称是“祖传秘方”所得的感冒茶和祛湿茶等,因此就衍生出凉茶相关的附属产品。人们饮用苦味凉茶后,喜以酸甜口味的凉果作爽口之用,这些产品如陈皮梅、嘉应子及山楂饼,凉茶舖或药材舖通常会免费赠送予顾客,均可视作依附于凉茶、又不影响凉茶效用的产品,因此,在本计划内也会附带探讨“凉果”(凉果是指将各种瓜果经过腌制、蜜炼或糖煮式浸制再干燥后制成的果品)。这些凉果中,当以八仙果的原理为最接近凉茶,其他如甘草柠檬、甘草㰖、甘草梅及杏脯等,以甘草腌制的果品,既可作零食,又可佐以苦茶,有些更是本身就有保健功效的食物,亦是凉茶作为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凉茶所用的药材一般并非贵价药材(亦有少数如龟苓膏之使用的贵药品),成本及售价低廉。在商言商的话,凉茶舖在香港面对最大的问题是租金,地舖的租金持续飙升,加上社区重建,不少老字号凉茶舖亦敌不过时代的洪流而宣布结业,例如油麻地的“春和堂”(又名单眼佬凉茶)及其位于旺角的分店,即使已是“百年老字号”亦无奈于二○一八年结业。有些会选择迁往别区,在计算成本效益下以求继续经营,例如“周家园凉茶”,由荃湾迁至鸭脷洲大街,无奈放弃原本多年来建立的社区关系。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书本封面

书名: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

作者:邓家宙,香港新亚研究所博士,现任香港史学会总监、兼任大学讲师。专志佛教史、香港历史及文化、金石文献等,致力向公众推广历史教育,已出版学术专著《香港华籍名人墓铭集:港岛篇》(合著)、《香港佛教史》、《百善义为先:东华义庄一百二十周年史略》、《香港钟氏源流调查报告》、《香港地区报:十八区文艺地图》、《香港历史探究》(主编)等二十余种。曾膺获第十一届香港书奖及第二十九届香港印制大奖。

【本文获“香港中华书局”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