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环天星码头曾有钟楼奏“西敏钟声” 见证1966年九龙骚乱
香港天星码头Edinburgh Place Ferry Pier
建筑年代:
①1958年 ②1912年
位置:
①中环爱丁堡广场海旁 ②尖沙嘴码头广场海旁
香港天星码头,又称“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是中环的地标。由工务局建筑师陈洪业设计,以简朴实用为主,平面呈U字型,钟楼则为总建筑师邬励德提议,与同期兴建的九龙天星码头合共耗资1,100万元。新码头以电动升降台取代浮台,栏杆以铁取代木料。钟楼内部分为六层,第五层放置机器,转动四面钟面时针,并以五根铁线控制上层四只铜钟的钟锤,敲出“米雷多傻”(mi re do so)四个音,两根钟锤能及时连发两个“傻”(so)音,每刻报时一次,奏出英国《威斯敏斯特》钟乐。另有一个重达半吨的大钟,用以敲出“嘡、嘡、嘡”时响,大钟为比利时王子赠予怡和洋行之物,怡和其后转赠天星,其制造商Thwaites and Reed便是伦敦大笨钟的设计公司。
九龙天星码头,又称“九龙角渡轮码头”或“尖沙嘴码头”,为维多利亚式建筑,与毕打街天星码头相似,但没有钟楼。码头是横向与海岸平行,相信与所处当风的海角位置、陡峭的海床和水流有关,设计除了减少海浪冲冲,还可让小轮易于泊岸,减省时间和燃料。
天星小轮公司成立于1898年4月5日,前身为1888年成立的九龙渡轮公司(Kowloon Ferry Co.),码头原位于中环毕打街和尖沙嘴九龙角今星光行西面位置,前者于1890年迁往雪厂街海旁。战后在中环兴建的天星码头为第三代,配套设施包括1957年12月8日启用的天星码头多层停车场,以及1958年4月4日启用的码头行人隧道,皆为香港首个相关设施。港府与汇丰银行重订皇后像广场产权,银行的西半部产权换为南半部,西北部用以兴建隧道,以纾缓交通。尖沙嘴码头有盖行人道在1958年5月启用,并加建巴士总站的候车走廊上盖;的士站则于1960年6月设立。
重要事件包括1966年的天星小轮加价事件,因头等船费由2角加至2角5仙,引起苏守忠等在中环天星码头绝食抗议,及后触发九龙骚乱。2006年11月则有“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1959年7月,港府公布天星小轮新例,如在小轮或码头上玩乐器、听收音机、唱“咸湿”(不雅)歌等,均属违法,最高罚款500元。
建筑物档案:
●1912年九龙现址天星码头启用。
●1955年9月,兴建新香港天星码头和重建九龙天星码头。
●1957年3月17日,九龙天星码头西翼启用;12月15日,香港天星码头西翼启用。
●1958年7月14日,两岸天星码头全面启用。
●2006年11月12日,香港天星码头关闭;12月15日,港府通宵拆卸钟楼。
延伸阅读:尖沙咀天星码头曾登“人生必到旅游景点” 生活感尽现的历史足迹
书名:《图说香港历史建筑》
作者: 黄棣才
【本文获“香港中华书局”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