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三人的岛屿】鸭洲故事馆记载孤岛历史 三百名村民归家去
鸭洲的海面前有个公园,名字里有月、有玉、有娇字的女人围在那儿煎汉堡扒,炉镬升起白呼呼的烟。半世纪前移英时,欧洲人喜欢吃的汉堡包、炸鱼薯条,是他们作异乡人开店时要做的小食。
这些少女以前穿著高跟鞋,一条靓裙跟著家人或丈夫离开鸭洲,前往未知的远方岛国,只是为了吃得饱。第一个鸭洲村民移英的日子过去将近逾60年,足足是一段生命的长度,今天渔村少女为人母,为人外婆甚至太婆了,趁著岛上故事馆开幕日归家,她们唱起年少时的叹歌。(鸭洲故事馆开幕资讯请看文末)
摄影:叶家豪
(编按:《01社区》于去年10月刊出“剩下三人的岛屿”专题故事,一连六篇叙述香港有人居住而最小的、信奉真耶稣教的渔民岛——鸭洲,从千人居住到移英的前世今生,访问了最老的村长、他的女儿、渔校老师、研习新界发展历史的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少强以及村长陈启升。今年4月,鸭洲故事馆正式开幕,《01社区》今次上岛访问远洋归家的村民。)
延伸阅读《01社区专题》故事及阅览更多鸭洲相片:“剩下三人的岛屿”
移英又回港 “唔舍得海里面啲鱼”
鸭洲本来无人,1920年代末,吉澳和塔门水上人在鸭洲停泊渔船,后来真耶稣教会带领渔民信徒在鸭洲居住,人们逐渐上岸建屋,形成渔村社区。1960年代,鸭洲村民的第二、三代开始到市区工厂工作,从事渔业的村民慢慢减少。加上渔获减少,一些年轻人透过对岸锁罗盘村原居民的关系,开始以劳工身分移民到英国纽卡素、爱丁堡等地工作。1970年代,岛上有八成人口移英,而1980年代末,岛上剩下约100名居民。
住市区的何长友常常坐在鸭洲长窄的码头钓鱼,他是最迟离开鸭洲去英国的人,大概于2000年左右移英;也是最早回来的人,2012年回流香港后,每星期回到鸭洲旧居过夜、钓鱼,他也说不出原因来:“总之是不舍得。”旁边的廖生指住个海:“唔舍得海里面啲鱼呀!”
廖生走的时候差一个月18岁,“无话舍唔舍得。”何生说:“要揾食嘛,寄钱回来改善家庭生活是自己责任。”鸭洲人自1960年代开始移居英国,到埗后通常在餐馆从洗碗碟做起,如果会说英文的就做楼面,好一点的做大厨,慢慢储到钱可以开外卖店卖些中国面食。但他们每天被人指指点点,每逢星期五、六,当地人就生事,吃饭不给钱,挑衅他们打架,又言语不通,鸭洲人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只能忍或避。
廖生记得以前放工晚晚流泪,外地生活苦闷沉郁,有段时间鸭洲人赌,赌到没钱买一张机票也回香港;后来得教会丘玑法执事勉励,像迷途的羊回到羊圈去,廖生说,他们慢慢脱离赌瘾,心里面念起以前长大那条村,便专心工作、在外地建立教会会堂,寄钱回村公所帮忙修理屋顶、墙壁,“鸭洲人无咩好,同心呢样嘢好,尽自己少少责任。”
50年后,有儿有孙,廖生说,故事馆开幕对他来说是一步一追忆,“孙仔可以睇到阿爷点长大。”
鸭洲女人逢喜庆扒陆上龙舟、做糕板
为了庆祝故事馆开幕,原本只剩下三人居住的小岛又热闹起来——三百个离开了鸭洲的人回家了,大伙儿一起在球场聚餐。
远洋回来的鸭洲人们在岛上忙起来,鸭洲的女人逢喜庆就会跳陆上龙舟,十多年前鸭洲修葺村落时跳、今次故事馆开幕也跳,穿著红唐装的每个人戴上帽子,拿起彩色船桨作撑船状,领队的在前面敲鼓,众人随著节奏前后摇曳脚步,口里嘿咚嘿咚的。
移居英国的她们在异地会跳这舞庆祝,算是解乡愁。“人愈大,生活是愈安稳,却没以前开心,点解呢?”月英说:“细路大咗,个个有自己家庭,你就两公婆生活。”秀英看著海道:“以前鸭洲人冚唪唥喺度一齐生活。”月英笑:“好开心,玩石头、爬大树,唔惊跌死!”
跳舞之后,她们走入渔校厨房造“糕板”,丽珍和秀英往面粉倒入煮热的糖水,然后跪在地上两只手用力搓粉,直至质感均匀;之后把粉团弄成手掌心般大的圆形,放在叶上,送入蒸笼。在英国纽卡素教会聚会,她们弄这弄那,工具有些是从鸭洲带过去的:“一蒸可以蒸100个糕饼,仲有叉烧包、马拉糕、客家茶果……”
丽珍、秀英、月英不算是同年代人也不是玩伴,但原来拥有同一段成长经历、迁徙过去的人们重聚于这小岛,很容易可以你一言我一语的一起搓面粉、扒陆上龙舟。回家的滋味与其说是她手中一颗“糕板”,不如说是一起为这岛和村做一件事的时光。
女儿的记忆:嫁人要摇只船唱几晚叹歌
“孙儿啦!吔鱼出身大罟去罗 吔鱼吴罗海底游河!”
“阿婆啦!花并细鳞大罟去罗 大罟吴罗海底游河!”
停楼在唱,其他鸭洲女人跟著唱,停楼的姊姊魏真说,以前结婚时就唱叹歌,叹好多夜,姊妹亲戚伴著她逐家逐户去,先是摇橹(船)去叔伯的住家船,之后上岸找伯父叹。叹歌像是长辈和晚辈的一问一答,阿婆考孙女,边只鱼打边只鱼、鱼的性格是怎样的?孙女用心学和记,在小小岛上一唱一答,“一首歌里面有好多鱼!”青衣、沙鯭,一些鱼头大身细,鱼尾对前有两个点的是“火点”。叹歌是阿婆和孙女在水上年华对倒的问答,一代一代把女儿送去另一个渔民夫家作人妻。
叹歌、渔歌其实就是把想说的话唱出来,渔民自小跟著长辈唱,在渔业社区里口耳相传,世代延续。红事时唱,可以赞男家或闹媒人;白事时唱可能是歌颂死去渔民的一生,惜其悴逝;有些歌则是渔民唱出天文知识、航海路线。但渔村生活形态没落,渔歌也未必为后人所知。来珍说:“叹歌其实很有意思,是老一辈的智慧。”
村民当起故事馆导赏员
香港有263个岛屿,常说鸭洲是有人居住而最小的岛,绕岛上一圈不用半小时,这么小的村,在村民记忆中,在1970年代这岛曾住近千人,渔船泊满海湾,少年在水里游泳,在球场打篮球。今天常住的人剩下三两个,像老村长陈秀冬、长女陈长娇和何安伯伯(见另稿)。鸭洲后代多半在外地出生,鸭洲的记忆会不会随著人们离去而被遗忘?(【剩下三人的岛屿.一】鸭洲迁徙记 渔民、基督徒、全港最小的岛)
几年前,鸭洲人和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狮子会自然教育基金狮子会合作开办鸭洲故事馆,20多个村民上课学习有关鸭洲的历史、渔民文化和地质知识,这些土生土长的导赏员,可以成为鸭洲把记忆延伸、甚至扩散开去的线头吗?那些糕点、叹歌、打鱼、移英故事和泥土,村民继续诉说,希望更多香港人认识、记得,“曾经有这么小的村,以前很穷,后来培养了很多人材;曾经有这么一个独洲,好舒服、好干净,村民很团结的。”来珍说。
延伸阅读《01社区专题》故事及阅览更多鸭洲相片:“剩下三人的岛屿”
鸭洲故事馆开放资讯
鸭洲故事馆在4月8日正式开幕,故事馆设置于1953年由鱼类统营处成立的渔民子弟学校校舍,介绍香港地质公园的基本资料、本港罕见的红色角砾岩,以及蜑家文化、鸭洲人生活方式等。
现时要一览鸭洲,可在沙头角码头乘搭街渡,但乘客须持禁区纸;亦可自行租船或参加本地团前往。今年5月来往马料水、吉澳和鸭洲的街渡将会试船,并预计在9至10月正式运作。
地址:香港新界鸭洲73号
开放时间:逢星期日及公众假期(农历年初一至初三除外)、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查询:apchau_storyroom@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