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铁可加可减|拆解机制前世今生 14年内9度加价 为何只加不减?
政府与港铁正检讨港铁票价调整机制,预料检讨报告快将出炉。外界一直批评,机制实施后“只加不减”,“可加可减”沦为口号。翻查资料,可加可减票价方程式于两铁合并时引入,2009年正式启动,14年间有9年按机制加价,只有1年减价;至于冻结票价的年份,由于机制有“延后加幅安排”,未加价的幅度在随后年份便自动追加,假如政府于今次检讨中不撤销延后加幅,港铁现已累积加价3.35%追加幅度。相反,虽然机制实施前,两铁纵有票价自主权,但受经济、政治压力影响,曾经逾10年未加价。
翻查历年数据,除非如疫情般出现通缩,否则即使本地生产总值(GDP)收缩,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数下跌,港铁都不会减价,甚至仍有可能加价。
两铁合并前拥票价自主权 合并后实施可加可减机制
港铁可加可减机制于2007年底两铁合并时引入。在机制实施前,两铁都各自有票价自主权,加价毋须向政府申请,情况一直惹人诟病。到2002年,港府推出高官问责制,廖秀冬上任为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其中一大任务便是于专营巴士及铁路研究可加可减票价机制,希望减轻市民交通开支之余,亦令票价调整机制更透明、客观。
2004年,政府邀请两铁研究合并,其中一项商讨内容,便是引入可加可减机制,以取代两铁原有的票价自主权。当年社会对引入可加可减机制并非没有争议,在立法会方面,多名民主派议员担心会每年自动加价;另有地铁股东担心,失去票自主权后,会影响地铁盈利。
为了令地铁董事局及小股东放弃票价自主,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在其著作指,政府因此接受了由方程式直接驱动的票价调整机制,亦即现时的可加可减方程式。到2007年,时任地铁主席钱果丰当年曾向股东派“定心丸”,指回顾过去24年,假如已实施可加可减机制,票价水平会较当时高。
最终,在八成地铁股东大比数同意下,通过两铁合并,新的票价机制亦列入港铁与政府签定的《营运协议》中,除非经双方同意,否则不能修改。
两铁合并前10年未加价
事实上,虽然合并前两铁有票价自主权,但并非每年加价,在1997年9月两铁平均加价5.5%后,一直都未曾加价,即使本身已决定加价,亦受舆论压力而延期;而且2000年地铁上市时,亦通过了《地下铁路条例草案》,加价需咨询立法会,令到地铁更受政治压力,例如时任议员刘千石曾以绝食抗议铁路加价。直至2010年,即两铁合并后才“成功”加价。
正如当年议员的忧虑,可加可减机制实施后,港铁每年可按机制“名正言顺”加价。两铁合并后,虽然铁路服务即时减价,而且港铁承诺在2009年6月30日前不会加价,但随后可加可减方程式正式每年自动启动,由2009年起的14年间,有9年间录得加价,4年冻价,1年减价。
就此,张炳良于其著作叹道:
时任政府方面,取消了票价自主权表面上似有所交代,可是换到的却是完全‘失控’的方程式直接驱动机制,失去酌情余地,港铁实际上更完全自主,依协议不能不加价,何其讽刺啊!
为何机制实施后,绝大部份年间都加价?首先必须先认识票价方程式:
整体票价调整幅度= 0.5 x 去年12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变动 + 0.5 x 去年12月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数变动 — 生产力因素 — 额外扣减(0.6%)*
*额外扣减于2017/18至2022/23年度生效
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整体开支模式编制,反映消费物价转变对整体住户的影响;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数则是指,未计算通胀影响的运输业薪金指数。两组数字由政府统计处公布,一般前者于每年的1月份公布,后者于3月底。至于生产力因素,是根据港铁香港车务营运的收入及成本比率计算,于 2017/18至2022/23年度设定为0%。
除了方程式,机制本身亦规定,加幅或减幅需达至少1.5%,才能自动触发机制,否则有关加幅或减幅会延后。另外,随着过去两次检讨,引入了“负担能力上限 ”的安排,票价加幅不得高于之前一年的第四季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数同比变动。
破天荒减价源于通缩
政府多次表示,机制反映经济情况及运输业界工资水平。事实上,唯一一次的减价,以及其中2次冻价,都是于新冠疫情下经济萧条时出现,而录得“破天荒”减价的2021年,是由于香港出现通缩,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变动出现负数。
至于冻价的年度,疫情外的2009年,是受到环球金融海啸影响,2008年12月的工资指数变动出现负数。2017年则是港铁承诺票价加幅打九折,结果才得出加价1.49%的结果,刚刚未能达到触发机制的1.5%,但值得留意的是,该1.49%已于随后一年追加。
根据统计处数据,除了2020年12月,过去15年间都未曾出现通缩,其余年份的综合物价指数均为正数;至于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数,则曾3度出现下跌,但除非连同通缩一同出现,否则最多只会冻价,只有两者同时出现才有机会减价。假如再参考GDP数据,经济收缩并不代表上述两个指数下跌,2009年的GDP虽同比跌2.5%,但该年两个指数的12月份数据仍有微增,结果2010年港铁在延后加幅安排下加价。
正如张炳良在其著作所言:
所谓“减”只会在经济停滞衰退时才会发生,故一般有经济地增长时市民只会看到“加”、“加”。
有了硬性自动启动的方程式,只要工资、物价有增长,即使港铁年赚过百亿元,在现有机制下仍是可以加价,当中最低幅度的加价,亦达到2.05%;反观减价,在新冠疫情的严重萧条下,才勉强触发机制,幅度亦仅达减1.85%。然而,经历三年戴口罩的疫情日子,还有人会渴望因经济萧条而来的减价吗?
港铁整体票价调整幅度的机制如何?
整体票价调整幅度= 0.5 x 去年12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变动 + 0.5 x 去年12月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数变动 — 生产力因素 — 额外扣减(0.6%)*
(额外扣减于2017/18至2022/23年度生效)
新港铁整体票价调整幅度与物业利润挂钩如何运作?
方案列明如果港铁物业利润达到50至100亿元,特别扣减将增多0.1个百分点;物业利润达到100亿元或以上,再扣减多0.1个百分点,即合共0.2个百分点。不过特别扣减设有上限,最多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