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年.专访|专科门诊轮候以年计 医管局研转介私家阻恶化
公立医院长期照顾大量病人,公私营病人失衡问题严重拖慢公院病人轮候时间,公私营协作项目(简称PPP)是双方重新分流病人的其中一环,不过一向被批评力度小、成效低,更有声音忧虑扩大PPP会加大私人市场分额,加剧医院管理局医生流失潮。
医管局联网服务总监杨谛冈接受《香港01》专访时透露,正采讨将普通科门诊的PPP,扩展至专科门诊,令更多病人受惠,同时腾空的名额可让新症患者求医,避免本已轮候时间过长见称的专科门诊恶化。他又认为公私营医生是一家人无分你我,即使公院医生转投私人市场都可以照顾公院病人,笑言“你畀张卡片我,点都帮我入普通科门诊PPP。”
【抗疫一周年系列报道之六】
延伸阅读:
抗疫一年.专访|公院病人逾1500人转介私家 医管局:已突破框框
抗疫一年.专访|苦候5年换骹有期变无期 病人组织:不紧急非不重要
病人转私家一年睇医生资源可减半
本港人口老化问题严重,杨谛冈指一个长者可能“眼又朦骨又痛”,又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少不免要到3、4个专科覆诊,而他们病情其实好稳定,不过普通科门诊及骨科门诊由不同医生负责,未有整合药物,覆诊时都提供重复的止痛药,“好惨,每一次都返去拎𠮶堆药”,情况绝不理想;相反一个私家的专科医生是病人的长期照顾者,“病人去到佢哋到就多啲时间喇,譬如骨科睇完佢,以后由佢负责,知道你原来呢啲药要改。”
普通科门诊PPP今年推出第7个年头,杨谛冈分享经验,五成参与的病人都要专科门诊的治疗,“出咗去𠮶啲都有50个仲要返嚟我哋专科门诊”,而参与普通科门诊PPP的580名私家医生,其实有15%都是专科医生,假设一个病人要睇3个专科,每科每年覆诊3次,一年便要回公立医院9次,当病人转睇一名私人市场专科医生,可以整合覆诊次数,3个月覆诊一次,即一年只睇4次,“病人睇4次,我呢度整个系统减咗9次”,可以腾空位置供新症病人求医。
当PPP扩大至专科门诊,杨谛冈希望避免专科门诊轮候时间进一步恶化,“PPP唔系一招就搞得掂,但系起码令到佢唔好咁长先”,覆诊病人又毋须经常舟车劳顿,当局未来一年会加快研究及探讨,适合参与PPP的专科,“我哋好期盼去做呢样野”。他又指9成参与普通科门诊的PPP病人,“都唔想再返嚟我哋医管局睇,(私家)个环境好好多,去到个诊所起码唔使等好长时间,又同好多人喺大堂等”,而病人只须缴付医管局收费,即50元一次。
仅一成病人肯参与 杨谛冈:设有旋转门
杨谛冈指自己希望扩大PPP规模,但以往邀请病人转到私人市场时,最终只有一成人参与,理解他们关注收费及质素问题,其实公立医院已为PPP病人支付多项费用,包括照X光、抽血等;而病人身体有异常时,亦可以短时间内重回公立医院就医,“唔好离开我哋医管局专科团队。”医管局现时有8个恒常PPP,其中一项目为普通科门诊,对象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稳定,长期回普通科门诊覆诊的病人,每名病人每年享有十次资助门诊服务。
关注病人权益的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欢迎当局将PPP扩展至专科门诊,但指出当局要确保质素,有问题时要迅速将病人转回公院;第二是病人对PPP兴趣不大,当局应该多宣传、释疑虑,“处理到就提升参与率,如果唔系搞嚟都徙气。”
医管局医生流失率从来都是公众焦点,有意见认为私人市场发展蓬勃,公立医院医生离职潮便更剧烈,杨谛冈指自己对公私营医生一视同仁,而且现时“工作框框阔咗”,即使医生离开医管局,都可以照顾公院病人,“你畀张卡片我,点都帮我入普通科门诊PPP”,或者从“自选兼职招聘计划”(Locum)回流协助公营体系都是公私营合作,他们亦可以跟公院医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
被问到是否扩大PPP都不担心加剧公院医生流失,杨谛冈直言:“一家人啰,喺香港嚟讲,我都唔分你我喇。”现今世代不应再将公私营分隔太远,他强调医管局一定要发展PPP,“就算(医生)离开我哋HA(医管局),佢都帮到我哋HA病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