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女子富亨邨摘野菇进食后疑中毒 呕吐、腹泻入院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29日)公布一宗怀疑进食野生菇类后引致食物中毒的个案。一名57岁女子昨日于大埔富亨邨附近采摘野生菇类,今日在家中进食约两小时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征状。病人到大埔那打素医院急症室求诊,目前情况稳定。
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表示,进食菇类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为急性,病征包括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肠道征状。因应不同的菇种,病人亦可能出现如大量流汗、幻觉、昏迷或其他神经系统病征和肝衰竭。中心呼吁市民切勿在公园或郊野采摘野生菇类进食。

一名57岁女子昨日于大埔富亨邨附近采摘野生菇类,今日在家中进食约两小时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征状。(资料图片/蔡正邦摄)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正调查一宗怀疑进食野生菇类后引致食物中毒的个案,涉及一名57岁女病人。她今日在家中进食菇类约两小时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征状。病人同日到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急症室求诊,并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目前情况稳定。初步调查显示,病人进食的野生菇类于昨日在大埔富亨邨附近采摘。卫生防护中心调查仍在继续。

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表示,进食菇类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为急性。病征通常包括进食后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肠道征状。病人亦可能出现如大量流汗、幻觉、昏迷或其他神经系统病征和肝衰竭,严重者更可能引致死亡。发言人又说,市民应向信誉良好可靠的供应商购买菇类,不要购买怀疑混杂了不明品种的菇类,亦切勿采摘野生菇类进食,因为市民难于辨别该些菇类是否适宜食用。发言人强调,以可供食用的菇类品种混杂不可食用或带毒性的菇类品种并不会稀释毒性,在大部分个案中,烹煮亦不会破坏其毒性。如怀疑因进食菇类引致食物中毒,应立即求医。如有剩余菇菌,应带同前往求医,以供辨识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