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为失忆国度著书 林慕莲寻访成都“镇压历史的碎片”

撰文: 劳显亮 张雅婷
出版:更新:

曾任驻华记者十多年的学者兼作家林慕莲(Louisa Lim)以“失忆”为主轴,寻访六四见证者,五年前以英文出版了《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一书;今年六四三十周年之际,中文版《重返天安门:在失忆的人民共和国追寻六四的历史真相》面世,书中记录了当局如何大规模铲除与六四有关的历史记忆,并拼凑北京以外被遗忘的碎片,包括鲜有提及、有人伤亡的成都镇压事件。六四三十周年前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任教新闻课程的林慕莲,来到香港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她说内地新一代在“洗脑”环境下长大,变得犬儒而不敢公开发声,自由的港人应有道德责任,记住历史。中文著作5月初在台湾出版,部分香港楼上书店随即发售,但大型连锁书店职员却隐晦地说“香港入不到货”,难道正是犬儒一说的例证?

前驻华记者林慕莲惊叹中国可以删除六四历史和记忆,似失忆国度,著书留存历史,包括少有人提及的成都镇压。她现于港大担任访问学者,早前在悼念六四的国殇之柱附近接受访问。(罗君豪摄)

父亲是新加坡华人,母亲是英国人,林慕莲五岁时在香港度过童年。六四事件发生时,林慕莲在英国读预科,199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当交换学生,那时仅是六四镇压后两年,但她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压抑氛围,全城集体失忆,人人避谈。直至半年后,朋友敞开心扉,林慕莲才惊悉,原来身边熟悉的人是民运参与者、流血见证者。

大学毕业后,林慕莲曾在香港当过英文报章《东快讯》(Eastern Express)和无线电视记者,2003年起先后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驻北京记者,一做十多年。驻京时,她一直关注六四的相关新闻,直至约五、六年前,牛津大学出版社邀她寻访六四的人和事,著作成书。

林慕莲英文著作《失忆人民共和国》,今年出版中文版《重返天安门》。(李泽彤摄)

带着恐惧访见证人 用不上网电脑写稿

寻访六四见证者时,林慕莲带着恐惧,一方面担心将受访者推上绝路,亦担心当局借故妨碍NPR采访其他新闻,因此一直小心翼翼。电话简单交代一句,就直接上门面谈,短讯、电邮统统不用,就连写稿也用上另一部从不连上互联网的电脑,再锁进保险箱。

林慕莲的英文著作在2014年六四二十五周年出版。“Amnesia”即“失忆症”,她解释,取此词是她惊讶中国共产党的“洗脑”机器可以如此成功,足以令整个民族失忆。不只北京,是全中国的历史都缺了一隅,今年中文版《重返天安门》赶及在六四三十周年前一个月出版。

1989年,八九民运的焦点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但全国各大城市都爆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四川省成都市是其中一个民运规模较大的城市,市民聚集天府广场,被喻为“成都天安门”。

找寻“成都天安门”镇压细节

《重返天安门》其中一个章节,是关于四川成都的镇压情况。虽然八九民运主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但全国各大城市都爆发示威、静坐,成都市民占据市中心的天府广场,高峰时有1,700名学生参与绝食。1989年6月4日,当北京血腥镇压的消息传到成都时,本已散去的成都市民,再次在天府广场聚集声讨。

与北京出动军队镇压不同,成都动用武警、催泪弹、木棍镇压。林慕莲寻访那时在当地的美国教师、商人,取得美国解密外交电报,并获得一份由中共老党员撰写、秘密带出国的报告,又翻查政府年鉴及官方出版的《成都暴乱始末》,道出“成都天安门”的镇压细节。

6月4日当日的冲突,官方年鉴指有八人死亡,包括两名学生。示威一直持续到6月6日,多名目击的美国人描述,指武警进入锦江宾馆,用铁棒殴打已被制服的市民,尸体被运上卡车,估计有25至100人死亡。老党员的报告,列出35人死亡名单,大部分都附死者名字和细节。关于成都镇压的死亡人数,美国外交电报估计10至30人。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教授Karl Hutterer亲历事件,他于1989年6月10日曾向《纽约时报》投稿,引述消息指当时有300人死亡。

17岁青年在镇压中失踪 母亲11年后获尸体照片

英国国家档案馆前年解封六四档案,当年英国并无驻成都领事馆,档案列出6月6日港督卫奕信转述美国情报,指成都有300人死亡。林慕莲直言这数字与她访问Hutterer所引述的相近,但估计包括受伤人数,真相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林慕莲更在成都访问了一位儿子在镇压后失踪的母亲。1989年6月6日,她年仅17岁的儿子骑单车回家时失踪了,直至2000年,才获得一张儿子尸体的照片,口鼻周围有血块,鼻上有一大块瘀伤,脸部肿胀变形,一只眼睛微睁开。她五度上访京城,获得约七万元人民币抚恤金,是唯一一名获得赔偿的死难者家属,但她仍坚持发声,追寻真相和追究责任。

天府广场是四川省成都市的地标,中央竖立毛泽东像,后面是四川科技馆。原周围的成都皇城古建筑,在文革中被彻底摧毁。(劳显亮摄)

指当局成功“制造恐惧” 叹中国青年“患失忆症”

近年林慕莲离开新闻前线,转到大学任教,主力讲调查报道。她曾为著作在大学公开演讲,内地学生的问题由最初“每个国家都曾做错事,有什么特别”,渐渐变成“如果人民知道这件事,会破坏社会安宁吗”。

林慕莲觉得,这足以证明中国当局成功“制造恐惧”,年轻人已习惯向现实低头,接受患上“失忆症”。“参与政治是需付上沉重代价,哪怕只有小小动作或政治认知,年轻人知道和接受了这一点。”她觉得,大部分人只想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然后赚钱置业,成家立室,三十年前的事,不痛不痒。

中国内地监控处处,天安门广场的一支电灯柱,就有超过十个监控镜头。(罗君豪摄)

中国尖子惊悉自己对国家无认识

令她最印象深刻是,在美国演讲期间,一名来自中国顶尖学府的女子惊觉十八年间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毫无认识,她努力找回被失忆的片段,但亦反问又有何用?这条问题,林慕莲答不了。她只好鼓励中国学生找寻更多真相,自己判断是与非,再转告国内同胞。

出版该英文书籍已是五年前的事,历史巨轮继续向前,但林慕莲说自己明显感受到内地舆论空间愈收愈窄,更称当时很幸运,大部分受访者都乐意倾谈,如果在今日,受访者或会因受到更大压力,关上仅有的一扇窗。

2019年4月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民众和游客在黄昏聚集观看降旗仪式,解放军仪仗队在广场内站岗。(罗君豪摄)

外国记者采访受阻 报道六四难有突破

她向60名驻华记者发问卷,问采访六四相关新闻时遇到的阻碍,发现56%在接触消息来源者时受到限制,更有22%记者的消息来源者被捕或受到骚扰,16%的记者被捕或受到骚扰,5%的采访材料被删除或没收。林慕莲引述填写问卷的记者说,种种限制令有关六四的报道趋向常规化,难以有所突破。

至于中文版为何要等多五年,林慕莲说一直等待合适的出版社,而出版英文原著的牛津大学出版社,虽然在香港设有全资附属公司,出版中文书籍,但一直并无主动出版中文版的计划,林慕莲亦无深究。

最终《重返天安门》在5月8日透过台湾的八旗文化出版,林慕莲说,她最希望内地人能读到她的《重返天安门》,填补被消失的记忆,亦希望香港人继续肩负道德责任,做这段记忆的守护者。

2019年5月26日香港的六四游行,有市民摆出坦克模型和染红恤衫。(资料图片 / 罗君豪摄)

上文节录自2019年5月27日出版第164期《香港01周报》文章〈六四30年 寻记忆 思前路〉。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