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吴仁华亲睹学生命丧坦克下 整理官兵名单留住真相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1989年,当时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吴仁华,一直与学生走在一起,六四镇压那日清晨,他从天安门广场到六部口时,遇上急速前行的坦克,身后的学生走避不及,当场命丧坦克的履带下。回到校园,他看到的是五具血淋淋的尸体,当日他发誓“永不遗忘”。往后大半生,吴仁华未忘承诺,流亡海外近三十年,孜孜不倦搜集及研究六四史实,整理出戒严部队军官名单,亦终于找到了当日驾驶坦克辗毙他身后学生的军人。他曾冒险回国与母亲相见,最后被国安发现,警告“不可能再回国”。吴仁华现已62岁了,是当今海内外研究六四的权威学者,多年来出版过三部研究著作,但长期接触六四资料,令他心中的创伤难以抚平。他现时以访问学者身份于台湾的大学讲授相关课程,当中有不少大陆学生。他在台北接受《香港01》专访,细说三十年来如何实践“永不遗忘”的誓言。

1989年,吴仁华(前排中间胸前戴白花者)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年轻老师,带领学生游行至天安门广场,悼念胡耀邦。第二排身高最高者,为当时的政法大学学生浦志强,他之后成为维权律师。(吴仁华提供)

已过耳顺之年的吴仁华去年5月到台湾东吴大学担任“六四事件真相研究”国际迷你课程讲师,以三天时间概述六四事件过程、戒严部队情况、资料整理及研究方法。他对上一次执教鞭已经是1989年,当时他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担任室主任。

首日课程原本只有40人报名,但当日旁听人数远超预期,教室座无虚席,吴仁华估计,现场有逾一半为大陆学生。“陆生前来听课,已经很有勇气。”他坦言,在台陆生参与课程,有机会被“职业学生”监视,向中共打小报告,或影响研究生涯及未来仕途,故课程不摄不录听课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身份。

冒着风险听课,大部分出席的陆生不敢公开提问,但课后则有五、六位陆生踊跃向吴仁华请教。中国官方一直向外宣称当年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不少军人被杀,导致军人迫不得已镇压平民。吴仁华提醒学生注意军人的死亡时间,让学生茅塞顿开,“军人开枪杀人是因,不忿的民众以暴制暴是果。”

前中国政法大学学者吴仁华,现于台湾教授六四课程,他的三部著作详细记录八九民运和六四镇压的细节,包括整理军官名单。(胡家欣摄)

说真话代价大 更不愿说谎话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平凡的教学与研究生涯,是吴仁华一直向往的。未参与八九民运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当年选修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只为远离政治,“在中国那种特殊的制度下,参与政治是非常危险。我不愿意跟共产党说谎话,但说真话代价又会很大。”

作风开明的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被指处理“八六学潮”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1987年被迫下台,吴仁华说当时没站出来为胡伸冤,令他一直心中愧疚。到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触发学运,亦触动吴仁华的神经,“我再不站出来,就不是真正知识份子。我们没有良知,中国更倒退,更没有希望。”

4月17日,吴与其他年轻教师率领数百名中国政法大学师生,以向胡耀邦献花圈为由,游行至天安门广场,同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约6,000名学生亦有参与,拉开了持续一个多月的民运序幕,吴仁华亦一直与学生一起,主要担任新华门绝食区负责人。

解放军开枪镇压八九民运,六四后北京有医院放满死难者遗体。(Getty Images)

向淌血学生尸体许诺 永不遗忘

6月3日夜晚,吴仁华留守天安门广场,与千名学生经历了恐怖的一夜,“广场枪声不断,天空就像放烟火。”直至清晨6点,他与学生由广场撤退到西长安街六部口时,遇上戒严部队坦克从后追赶,“坦克行驶的声音非常大,地面都在震动。大家都说‘坦克来啦,坦克来啦’。”吴等人快速地翻过路边铁栏杆,幸存下来,惟部分学生走避不及,当场被辗压身亡。

“我看到很多学生遗体躺在自行车上,现场非常血腥,非常震撼,太让人愤怒。”他特别记得,那辆坦克的编号是106号。“我当时想,如果手里有原子弹,我一定抱着它冲去跟决策者同归于尽。”早上10时,吴仁华回到政法大学,看到教学大楼前摆放五具血淋淋的学生遗体。他跪在那里放声痛哭,“我在心里念叨,永不遗忘,永不遗忘,永不遗忘。”

吴仁华的三部著作详细记录八九民运和六四镇压的细节,包括整理军官名单。(李泽彤摄)

【六四三十】台出版商:铜锣湾书店事件后 敏感书香港入货减七成

流亡美国为研究和出版著作

六四后,吴仁华回到家乡浙江温州,同年9月又返回政法大学,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流亡,将六四的资料和学生名单带到海外——1990年2月从珠海偷渡至澳门,再经“黄雀行动”从香港流亡至美国洛杉矶。他没有忘记“永不遗忘”的承诺,贡献所学,此志不移搜集和研究六四资料,在美国先后自费出版三本著作:《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六四屠杀内幕解密》、《六四事件全程实录》。

最难撰写的是2009年出版的《六四屠杀内幕解密》,吴仁华说,他由仅有“宣扬功绩”的官方资料出发,以各种方式搜索军人资料,再以目录学、版本学及考据学验证及考究,破解了参与六四镇压的19支部队番号,从20至30万军人中,实名归类出3,000多个参与镇压的官兵名单。吴形容,搜集军人资料过程犹如“大海捞针”,他主要在网上追踪退伍军人聊天室,无数个晚上通宵达旦,密切注视他们的对话,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辨别身份。所以该书副题是“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

六四事件为解放军以坦克和子弹镇压八九民运,有民众在长安街当场死亡。(美联社)

寻得碾毙身后学生的106号坦克驾驶员

有一天,他如常埋首在电脑前,发现一名退伍军人竟在聊天室透露曾于1989年“进北京平暴”,并称自己为坦克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及第一排106号坦克的二炮手,正是在吴仁华身旁碾毙学生的106号坦克。“我非常激动,终于找到他,我趴在电脑前痛哭!”

他一时激动,在网上平台公开这位二炮手的名字与手机号码,网民随即致电痛骂对方“混蛋、畜生”。此后,这位二炮手消失于茫茫人海,吴仁华亦非常后悔,失去了解真相的机会。

为回国见母亲入美籍 被告知再无下次机会

长年累月面对血淋淋的照片和文字,令吴仁华觉得自己精神和健康都受到创伤,每写到哀伤之处,就禁不住流泪,要歇息五至十分钟再工作。直至2011年,他为第三本书作最后修订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想写就写不了,非常痛苦。”思绪受困,他认为只有重返故乡,与至亲相见,才能抚平创伤。为此,他经过缜密筹划,放弃二十多年的难民身份,加入美国籍,以换取美国护照申请中国签证返国。

2012年11月,他甘冒被捕的风险,成功踏足阔别二十二年的中国,与86岁的母亲团聚,在温州停留四十多日,“那可能是最好的心理治疗。” 但他也躲不过国安的眼睛,被告知“以后不会再有入境机会。”

纪念六四的坦克人装置艺术竖立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前,多位六四亲历者和研究者均有出席相关展览,包括王丹(左一)、周锋锁(左二)、戒严部队军官李晓明(左三)、被坦克碾过失去双腿的方政(左四)、吴仁华(右四)、王军涛(右二)。(中央社)

永不遗忘誓言 此生念兹在兹

“只要离开六四的课题,我就是正常人。”他说最近几年,身边的诗人朋友均力劝他放弃写作,担忧失去他这个老朋友。但对“永不遗忘”的誓言,他此生念兹在兹。吴仁华现暂居台湾,只为休养生息,期望可以再书写有关六四历史,详录当中细节。“(内地)文献专业毕业生由1949年到目前为止不到100人……我不做就没有人做,别无选择,没有替代人。”

作为历史见证人,吴仁华期望更多人关注六四事件,却毫不勉强年轻人铭记这段历史。但对于香港近年本土意识擡头,部分年轻人以六四是“邻国的事”而抵制纪念活动,吴仁华认为不应因对一国两制失望,而拒绝关心中国民主化,因为在政治现实下,香港不能回避内地的影响,“驻港部队真枪实弹上街,已经可以把你镇压。”他说,只有成功争取中国民主,香港人才可决定自己的前途。

延伸阅读:【六四三十】台出版商:铜锣湾书店事件后 敏感书香港入货减七成

八九民运最初由大学生悼念胡耀邦引发,图为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制作胡耀邦画像、社科院学生高举标语游行。(支联会提供)

上文节录自2019年5月27日出版第164期《香港01周报》文章〈六四30年 寻记忆 思前路〉。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