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香港设立多一个新郊野公园 又关大湾区规划事?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见到这个标题,可能不少人也会感奇怪,设立郊野公园,与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关系?
政府计划将沙头角以西、占地约500公顷的红花岭发展成本港第25个郊野公园。16个环保团体昨日(21日)发表联合声明,建议该郊野公园范围扩至1,120公顷,以加强保育具高生态、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地点,而红花岭郊野公园的建议,政府由2008年起正式开始研究。其实该处环境优美,亦具生态价值,而且亦位处偏远,相当适合划为郊野公园,理论上争议不大。
不过,该处位于中港边境,亦是横跨香港和深圳的具生态价值地带,要讨论其规划,无可避免涉及考虑内地因素。当日粤港澳三地政府讨论大湾区的前身--《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内容也包括通过红花岭郊野公园,打通中港两地的森林公园体系。由于这涉及香港“被规划”的争议,令一个看似单纯的保育议题变得棘手,内容亦因此出现过微调,这也是计划拖延廿多年仍未完成的主因之一。

▼研拟中的红花岭郊野公园风光▼

+17

红花岭适合划为郊野公园 政府早于11年前提建议

红花岭南面是八仙岭郊野公园,北面则是中港边境,邻近深圳的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海拔492米,属新界北区的最高峰。

从环境角度,该处景观优美,树林及穿插其中的天然溪涧,孕育出众多原生动植物,经常在该区出没的大草莺更属“易危”鸟类,具相当高的生态价值。另外位于伯公坳及矿山的二级历史建筑“麦景陶碉堡”,曾被用作边防及监察非法移民,亦具历史价值。如可纳入郊野公园范围一并保育,可有效保护该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并提供一个新的郊游远足选择。

港府于1993年的“全港发展策略检讨”中,初步提及发展红花岭郊野公园的可能性。到2008年,规划署的“边境禁区土地规划研究”,正式建议将红花岭辟为郊野公园,连接深圳梧桐山及本港八仙岭,并在该处建造远足径、单车径和观景台,方便游人前往。

理论上,红花岭的位置相当“山旮旯”,很难作大规模商住等的发展用途,划为郊野公园应争议不大。初时主要的反对声音来自附近原居民,例如沙头角莲麻坑村的村民担心,发展郊野公园会令该村被包围,难以兴建丁屋、祠堂。但据悉如莲麻坑村只有零星村民居住,补偿问题理应不难处理。

团体建议的1,120公顷红花岭郊野公园界线。

大湾区发展“前身” 包含将香港郊野公园纳入国家体系

不过相比原居民反对,有个问题恐怕更棘手。从环境角度,红花岭需要连接深圳梧桐山及本港八仙岭,形成绿色走廊,方可发挥最佳生态效果。但在中港政治矛盾之下,一谈中港融合定必惹来“被规划”等的政治指控。

国务院2008年底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锐意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后来项目逐步演化成2011年的《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这被视为日后粤港澳大湾区计划的基础之一。

在环境范畴,粤港两地政府先于2010年订立“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两地共同打造“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行动计划》亦建议,在珠三角建立“绿道网”,连接区域内的生态地区,将粤港澳三地的郊野公园形成完善的登山径体系,连接位处中港边境地带的红花岭,就被认为是重点项目。

↓规划纲要懒人包 一文睇清关香港人事的民生政策↓

+10

惹“被规划”嫌疑 进展缓慢

特区政府于2011年1月就《行动计划》展开咨询,但过程被指低调鬼祟,例如咨询期只得不足1个月,官方起初交代的详情不多,亦无做足够的宣传工作。而作为计划一部分的红花岭郊野公园,亦无奈中箭,由于该项目仍筹划阶段时,官方口径却似已有定案,动机惹起怀疑。

当时泛民主派、社运界及民间团体都对香港忽然被列入规划感到不满,认为香港已“被规划”,破坏一国两制之余,也没有事先全面考虑香港市民的意见云云。他们亦关注如此先例一开,香港对于境内的发展规划,是否仍然保有自主权,形容特区政府此举“卖港”。而连接过后的中港边界如何处理、是否需要加设口岸,也是另一个问题。

正因为争议未除,红花岭郊野公园又被捆绑在整个《行动计划》之中,计划之后几年都没有大进展。规划署到2014年初发布《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报告,2015年2月再发表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报告,二者都无提及红花岭郊野公园。

唯一的进展,是第二阶段报告承认加强中港之间生态保育系统的连系和跨界通道的建设,有正反不同的看法,所以建议将“跨界绿道网”改名为“跨界对接的生态廊道”,只会“以强调生态保育的目的”,不涉更改粤港澳三地出入境政策及安排,亦即不建议设立新口岸。

黄锦星表示,筹备中的红花岭郊野公园,法定过程需时大约两年完成。(资料图片)

计划事隔多年终启动 与深圳如何涵接仍是个“谜”

结果一拖再拖,到2016年10月,渔护署辖下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终开始讨论及考察拟议的红花岭郊野公园范围。直到2017年1月,时任特首梁振英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重提将开展指定红花岭为郊野公园的工作,约涉500公顷。不过,当时梁振英同时提出研究将部分郊野公园边陲地带拨作建屋,也被部分环保团体批评另有目的,名义上是“补偿”,实际上只是想重提一个旧项目,盖过另一个争议行动,最终焦点又被政治问题模糊掉。

但不论如何,红花岭郊野公园的计划总算正式启动。环境局于2017年中,对红花岭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规划及设计研究。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去年12月发表网志时,提到设立红花岭郊野公园,法定过程料需两年完成。

不过黄锦星并无进一步解释,发展红花岭郊野公园后,该处会以什么形式和深圳的森林公园涵接,始终政府所指的“以强调生态保育的目的”如何落实,普罗大众亦难免感到抽象。可以预期,这会是日后立法程序时,难免被“抽秤”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