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拣楼.政策分析】18岁学生抽中居屋 房委会鼓励靠父母干?
去年推出的居屋项目正进行拣楼程序,《香港01》报道,有18岁留学英国女生首次以单身人士身份抽居屋一击即中,明言入市后将由父母代为供款,也有母亲表示会为仍然在学的儿子入表。个案引起网民热议,有人质疑仍在求学的年轻人也加入“居屋大抽奖”,对其他有更逼切需要上车的市民不公平。事实上,有个方法可以避免这情况,就是设定白表申请者入息下限,这可阻隔完全靠“父母干”的申请者。
在2014年居屋复售前,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长策会)曾经建议为居屋白表设入息下限,后来亦放上房委会的议程讨论。不过,这建议后来在几乎无讨论之下,就被房委会否决。
延伸阅读:【居屋拣楼】18岁留英女生首抽即中 140万购裕泰苑:父母负责供
延伸阅读:【居屋拣楼】长子抽六次始中签 妈妈感兴奋:续为在学细仔抽居屋
延伸阅读:【居屋2018】单身人士拣楼 月入1.5万港男月储1万元付裕泰苑首付
设入息下限 防止完全靠人“代供”
楼价高企之下,资助房屋成为大批无份轮公屋、私楼买不起的市民置业重要途径。但除夹屋外,多年来资助出售房屋,均不设入息及资产下限,只有上限。这会衍生一个问题:部分市民因在学等原因而未有收入,但只要有抽签运、在父母资助下即可一步登天成为业主。
当然,即使设定入息下限,准业主也可能向父母寻求资助,但起码证明申请者有基本经济能力,不会百分百靠父干母干付首付及供楼。这亦可将申请者收入水平限制在某个特定范围,瞄准真正需要政策帮助的人。例如在今次个案,若事主毕业后成为专业人士高薪一族,惟因早年已获得居屋,即使日后放售单位,也会白白夺走另一位夹心打工仔在今轮居屋中签的机会,未必符合居屋政策原意。
对于是否要设入息下限的问题,在2010年,时任特首曾荫权推出可租可买“置安心”计划(即今日青衣绿悠雅苑)时,已可看到一些端倪。项目于2012年12月起推售,5.8万宗申请中,有约2,000宗来自“收入极低住户”。最后737个白表买家中,20名为零收入人士;99个白表单身买家中,亦有两人提出申请时刚满18岁。时任房协主席邬满海坦言,资助置业推行逾30年,在房屋资源紧绌下,若要协助最有需要者置业,应考虑设立入息下限。
延伸阅读:【新居屋2017】靠父干削单身机会 政府拒设入息下限成罪魁?
长策会建议设下限 房屋署“三段官腔”否决
因此当时长策会部分委员认为,在2014年重新推售的居屋单位,应加入白表申请者入息下限。长策会于2014年2月发表咨询报告,提到回应“为白表申请人设定最低收入/资产水平”的市民中,大部分都表示支持,认为这可帮助真正有住屋需要的人。所以长策会最后建议实行此政策。
不过在2014年11月10日的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会议中,房委会决定不设立白表入息下限。翻查当时由房屋署提交的文件,有3段提及此制度。房署认为“房委会一直容许购置居屋人士接受家人及/或朋友的财政资助”,设立下限可能影响部分有实际需要购置居屋的人士;而只针对白表设下限而不对绿表设限,也对有意申请白表的人不公平。
延伸阅读:【新居屋2018.政策分析】一个反智销售安排 抽居屋沦贫富大乱斗
《香港01》取得密件 揭入息下限被“零讨论”否决
这番解释实属混淆视听。确实以当时楼价,打工仔即使有正常工作和储蓄习惯,也可能要寻求资助。但设入息下限从来不是要完全禁止“找人资助”,而是防止有人利用在学时期“零收入”这个状态,纯粹通过父母干,过早购入他们未必有迫切需要的居屋单位。
其二,绿表申请从来都没有为入息设限,连上限都没有。因为绿表所针对的,是居于公屋、长期轮候公屋或有特定需要(如受天灾或市区重建影响)的人士,有助腾出公屋、缩减轮候个案及帮助其他有需要人士,与白表性质完全不同。房署及房委会以“绿表不设限”为由,去解释白表不设入息下限,属风马牛不相及。
更甚的是,《香港01》过往取得机密文件,显示在当日会议中,小组委员及房署官员没有对入息下限问题提过任何意见,甚至不经讨论,最后却一致通过不设下限。长策会负责厘定房屋政策大方向,所提的建议亦有经过公众咨询,具有代表性,最后却在官僚架构下“零讨论”否决,相当儿戏。
▼2019年推售居屋一览▼
一个官僚程序否定政策改革
去年居屋项目共有27.2万份申请,单位只有4,431个,绿白表各半。其中白表有23.6万份,一人白表共有14.55万份,去争夺200个白表单身配额,亦即约727人争一个位置。在楼价高企、僧多粥少之下,白表人士要中签本身已难如登天,政府及房委会却不堵塞政策漏洞,变相默许更多未必有迫切资助置业需要的人,参与这场大抽奖。
按理,一个刚刚成年、尚在求学、未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人,借助父母干享受资助房屋福利,恐怕难获社会普遍认同。而长策会早已提出解决方案,但一个官僚程序,就否定整个建议。作为星斗市民,或许不禁要问的是,到底官员是否明白“居者有其屋”让有需要家庭安居乐业的政策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