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本地手切肥牛:一个“呃”了香港人多年的谎言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肥牛与火锅是绝佳的配搭,不少食肆都喜欢以“本地手切肥牛”作为招徕,让大家觉得在享用最地道的牛肉,但大家可能也会有疑问:香港有饲养的活牛吗?事实上,在政府政策引导之下,香港的禽畜养殖已逐渐式微,本地“港猪”只占市民猪肉需求极低比例,活牛更已完全由内地供应。故此所谓“本地手切牛肉”,都是从内地运来的活牛,再在香港屠宰,即是用“本地手”切割的肥牛而已。
亦因如此,近日有上水屠房的内地猪只被验出非洲猪瘟病毒,屠房要关闭消毒,逾六千猪只要销毁。屠房停运,猪农叫苦,波及牛肉供应,大家亦只能选择冰鲜或冷藏肉品。近年不时有声音提出,应该重振本地农业,以免受进口因素、如外来疫病影响本地食材供应。但现实情况告诉大家:难矣。

延伸阅读:【非洲猪瘟】大屠杀前片段曝光 6,000猪临死断粮挨饿数日

+5

本港猪、牛鲜肉依赖进口 活牛百分百来自内地

根据政府《香港便览》,在2018年,本港七百多万人每日消耗4,313只猪、47头牛,分别由荃湾、上水及长洲三间持牌屠房处理。但在来源方面,渔农自然护理署回复《香港01》查询,在这四千多只猪中,平均只有约290只,即6.7%为本地生产。渔护署2017-2018年度的年报也提到,2017年本地生产活猪有104,248只,远不及进口的1,455,379只。根据政府统计处资料,供港活猪其实绝大部分源自内地。而极少数来自台湾或美国的猪只,主要都是作配种用途。

牛肉方面,本港没有本地饲养食用的活牛。现时《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禽畜饲养的发牌)规例》中,并没有所谓“牧牛”的牌照,所以新鲜牛肉都是其他地方供港再屠宰,市面上所谓的“本地手切肥牛”,其实应是在港屠宰的内地牛。政府统计处资料则显示,近五年进口香港、非单纯用作配种的活牛,百分百是来自中国内地,每月约有千多只,平均除开每日约40至50只,亦即刚好满足本地需求。

《香港01》记者向一名牛肉采购业界人士了解,对方表示,印象中本港从来没有本地饲养供食用的活牛,即使有养牛也是奶牛。在七、八十年代,香港仍有相当一部分活牛来自泰国、印尼,但随著内地牛肉的质素改善,近年的活牛基本上都是向内地购买。

部分商家喜欢以“本地手切”牛肉作招徕,但其实香港没有本地饲养并供食用的活牛,充其量是内地进口,再供本地人“用手切”。(资料图片)

政府不鼓励本地饲养 鼓励农业不包括畜牧

造成这种依赖进口活牲口的现象,是因为本地经济早已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禽畜饲养业现实上较难吸引年轻人入行。而政府在政策上,也不鼓励在本地饲养食用家禽和牲畜。因为禽畜的排泄物和尸体如处置不当,可能污染溪涧和河流,而随著城市化发展,饲养活动亦容易引起附近居民不满。加上在九十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香港出现禽流感、日本脑炎等可经禽畜传播的疾病,加速政府向农场“开刀”。

于是,政府在2005年及2006年推出“家禽农场自愿退还牌照计划”及“养猪场自愿退还牌照计划”,并在2008年推出“家禽农场结业特惠补助金计划”,停止发出新的牌照,以补偿金鼓励禽畜饲养者自愿退还其牌照及终止农场运作,吸引至少162个家禽农场及222个猪场退还牌照。截至2018年,本地只剩43个猪场及29个家禽农场。

然而,随著内地黑心食品问题愈爆愈多,社会亦开始讨论如何减少对内地农产品的依赖,复兴本港农业。上届政府任期内,食物及卫生局曾检讨农业政策,2014年的《新农业政策:本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咨询文件,提到政府积极支持本港农业现代化,鼓励利用农业发展可带来的贡献造福社会。不过报告对于禽畜养殖,未有提出任何检讨更新措施,甚至明言“政府并无计划改变现行为禽畜饲养业的规模设限的政策”。

因应非洲猪瘟的威胁,本港近日要销毁逾六千猪只。(资料图片)

所以在这政策源流下,政府锐意让禽畜饲养业“自然消亡”,让时代淘汰,本地饲养、可供食用的本地牲畜现时少之又少,而本地手切肥牛,更只是一个都市传说。

加上,目前内地仍未摆脱非洲猪瘟的阴霾,猪只供应难免受影响,在供应不稳定之下,对香港的猪肉供应恐构成冲击。这种情况下,即使稍后屠房恢复运作,供应亦难免受到影响,市民日后亦相当有可能需要“挨贵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