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近8成基层市民认为应以公帑建过渡性房屋  增加计划效率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近年公屋轮候册数字屡创新高,有不少团体建议兴建过渡性房屋,以解决基层住屋问题。关注基层住屋联席今日(27日)发布《过渡性房屋意见调查报告》,收集基层市民对过渡房屋的意见。调查发现,逾9成人认为现有过渡房屋未能减轻住屋压力,8成受访者认为应由政府出资兴建过渡房屋,而逾半受访者认为应容许住户居住至获派公屋。有曾获配过渡房屋单位㓥房户称,过渡性房屋的居住年期太短,因担心届时仍未能上楼而须另觅住处,宁愿选择继续屈居㓥房。团体建议政府应善用官地,并以公帑兴建过渡房屋。

(张嘉敏摄)

调查于2018年10月至11月进行,以于各区进行问卷调查形式,收集216份样本。当中调查对象为租住不适切房屋的住户,并以㓥房户最多,占8成;其余为板间房、天台屋,及寮屋住户。

结果显示,逾9成受访者认为现有的过渡房屋未能有效减轻住屋压力,当中超过8成人认为数量不足,近2成人认为申请程序繁复。另外,8成受访的市民认同应由政府出资兴建过渡房屋,当中逾8成人认为应先改建政府闲置建筑物,其次为官地。

至于租金方面,6成半受访者认为过渡房屋应仿效公屋租金制定。而居住期限,逾半市民认为应容许住户居住至获分配公屋。

㓥房户唐小姐建议政府应兴建更多过渡房屋。(张嘉敏摄)

居于葵芳区㓥房长达6年的唐小姐称,一家三口轮候公屋约7年,之前租住约100呎的㓥房单位,租金约5000元,占家庭收入3分1。而居住环境欠佳,如单位外平台常有老鼠出没,须长期紧闭窗户;加上屋内有蟑螂等昆虫出没。为改善年仅6岁的女儿成长环境,她去年申请乐善堂位于九龙城的过渡房屋计划,但因居住期仅2年,担心届时如未能上楼须另觅住处,而当区㓥房租金平均达一万元以上,亦难以负担。最终虽申请成功,但未有入住。

她其后被业主逼迁,须迁往另一个㓥房单位,惟面积只有80呎。她希望政府能与建更多过渡房屋,甚至各区亦有单位;而居住年期亦可延长,“2年真系唔够。”

任真(右三)称各区有不少空置建筑物可改建过渡房屋。(张嘉敏摄)

联席建议政府应善用闲置土地及建筑,并以公帑兴建过渡房屋,如桥底及空置校舍。干事任真称联席曾研究部分闲置的可行性,如深水埗玉器市场、观塘圣若瑟中学空置校舍,及屯门圣西门小学等。她称地段交通便利,加上改建原有建筑物的难度不高。他们认为应配合取缔㓥房时间表,根据㓥房住户人口制定过渡性房屋计划。而租住期应延长至10年以上,确保住户可居住至获派公屋。

他们又建议提供租金津贴,予轮候公屋超过3年的申请者,并为不适切住屋设立租金管制,以保障租住权。

立法会议员尹兆坚认为,政府于过渡房屋议题上的角色被动,将主导权交予非政府机构;加上空谈政策,未有顾及实际可行性。他建议政府应更积极兴建过渡房屋,甚至仿效80至90年代时的临时房屋区。立法会议员梁耀忠亦认为,民间缺乏资源、土地及经验,令推动过渡房屋的进展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