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林郑拟放宽按揭助置业 陈茂波为何“阻头阻势”?

撰文: 凌昕 林剑
出版:更新:

可以设想以下一个情景:你是一个计划置业的中等收入打工仔,和另一半手持一点积蓄,即使家中长辈肯出手相助,“子弹”加起来可能只有百多万。但楼价太贵,加上困于政府对按揭成数的限制,你无法付足首付上楼,在如今置业主导的氛围下,开始希望政府放宽按揭成数。
对此,政府近月的口风可说是不断“车轮转”,特首林郑月娥曾表示会考虑放宽按揭成数,但财金官员却有所保留。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刚在昨日(15日)表示,此举会令能力较边缘的市民入市,若楼市调整,会对他们造成打击,因此需要审慎。
这亦是政府历来对楼市一个永恒的矛盾:置业主导与财金风险。当年董建华政府押注前者,结果楼市一爆,市民就“硬食”恶果,如今林郑和一众财金官员,正重演当年的角力。

陈茂波表示,将审慎对待放宽按揭贷款成数一事。﹙卢翊铭摄﹚

延伸阅读:陈茂波:楼市处于超高水平 审慎对待放宽按揭成数

“600万置业高墙” 房策与财金政策撞车

这个故事,要从这个现象说起。按照现时规定,600万元以下的物业,可以找按揭证券公司做按揭保险(按保)计划,最高可借楼价8成,付两成首付即120万元便可上车;不过600万元以上的物业却不能做按揭保险,只能找银行上会,首付由两成一下子增至四成,金额即时翻倍。这条界线的原意,是要避免“豪宅”也透过按保借贷加剧炒风,不过如今楼市炽热,“上车盘”价格愈推愈高,连新居屋可能都要400万元,现时要在市区找一个比较像样、楼龄不太高的标准两房私楼单位,600万几乎“走唔甩”。

根据土地注册处数字,去年1月的住宅楼宇买卖合约之中,有35%成交价介乎300万与500万之间,但随后稳步下跌,到12月已萎缩至27%。当局没有清楚列明600万上下的成交比例分野,但以上数字已经足以证明,在楼价节节上升之下,已经将一般的置业者迫向600万这条界线。

美联物业住宅部行政总裁布少明指,若将按保上限金额提高,可纾缓供款能力充足但首付有限人士的上车需要。﹙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陈德霖:楼价与购买力严重脱节 无考虑放宽按揭成数

林郑开“放水”期票 地产界盼放宽按保

但一旦楼价越过600万门槛,置业人士即时会遇上“600万置业高墙”,置业难度倍增。因此地产界以至民间一直有声音指出,政府应放宽按揭成数限制,让600万以上的新一代“上车盘”也可透过按保享高成数按揭,让市民更易上车。

这正正是林郑和财金官员的冲突之处,林郑月娥的房屋政策核心,是采取置业主导,她在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及“首置上车盘”、“绿置居”等等的措施,都是倾向要帮市民加入楼市这场游戏,自置居所。但偏偏“600万置业高墙”正正是市民上车的重大障碍,令林郑的置业主导政策难以推进,或因如此,她在去年10月出席施政报告论坛期间,也亲口表示,按保计划的划线“或可以上调”。有了林郑开出的这张“期票”,地产界人士固然期望快一点好事近,令更多人有机会借按保上车。

董建华“脚痛”下台,但落台后他仍行动自如,健步如飞。(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拆局】楼市超高位 学者:放宽按揭恐置“上车客”于险地

董建华“帮”市民置业 终变万箭穿心

然而,在财金官员的眼中,林郑打算放宽按保有如“自杀式”的行为。一方面,现时楼市处在高位,财金政策需要采取“逆周期”措施,目的正正是提高置业难度,防范泡沫进一步膨胀,以减轻楼市一旦下行所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是楼市一旦爆煲,市民不幸“接火棒”变成负资产,届时政府必定会成为“氹人上车、呃人买楼”的众矢之的,势必万箭穿心。

港人对此相信不会陌生,回归初期,时任特首董建华为了推高自置居所比率,在信贷方面亦不断松绑,“帮”市民置业,例如在1998年便推出首次置业贷款计划,由政府拨款180亿港元,向合资格家庭最多借出60万元、单身人士最高借30万元;其后政府在1999年起推出最多可借楼价85%的按揭保险计划、2000年更进一步加码至楼价90%。

置业主导房屋政策,等同制造更多供市民买楼的机会,令他们更热中购买房屋这种“商品”。(梁鹏威摄)

延伸阅读:楼奴最痛负资产 半世纪按揭花款多 二按120%按仲有按上按

冒进放松楼按遗祸深远 林郑偏向虎山行?

董建华不断放水推高自置居所比率的结果,相信很多市民都知道。当年楼价指标“中原城市领先指数”由1997年10月的高峰102.93,跌至2003年沙士过后的低位31.77,期间那些借钱买楼的市民硬食跌幅,纷纷变成负资产,是为回归后最惨绝人寰的一段岁月。更要命的是银行的财务状况深受负资产问题冲击,连带对其他行业的贷款也要全面收紧,连累各行各业。结果在民怨沸腾之下,连董建华本人都要“脚痛”下台。

正因如此,一众财金官员才会对林郑提出“松绑”楼按有如此大保留。陈茂波过往几个月虽然曾表示会考虑“松绑”按揭的问题,但总体而言都不敢轻率答应,并警告目前楼价已属“超高”水平;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去年11月更直指,现时不会考虑放宽按揭成数,吁市民置业前先想清楚一旦楼市逆转时的还款能力。

林郑指公屋以置业为主导并非强迫市民买楼,虽然过去二十年市民拥有物业的数量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但并不代表市民没有置业的欲望,政府有责任处理市民的置业的问题。(TVB节目撷图)

延伸阅读:林郑指以置业主导非迫市民买楼:政府有责任处理市民置业问题

陈茂波“阻头阻势” 林郑如何是好?

相信他们都深明一点:若是楼价自行调整,那还不算政府的责任,而且财金系统若继续坚持采取逆周期政策,在楼按贷款上从紧处理,更可防范楼市泡沫一旦爆破时对金融体系的打击;但如果是政府主动放松楼按,将更多市民和楼市捆绑在一起,万一泡沫泄气甚至爆破,其所涉及的财金稳定和政治责任,谁都担当不起。

为了守好房贷这道“尾门”,作为财爷的陈茂波也只好当林郑的“顶心杉”,拒绝为林郑开出的放宽楼按期票找数。对于一众“阻头阻势”的财金官员,林郑会调整其置业主导的房屋政策,回应社会诉求改由优化资助房屋政策入手?还是找机会将问责班子大换班,换入和她“同声同气”的财金官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