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拟引入年轻技工同时倡港青大湾区就业 孙玉菡称未见政策矛盾
劳福局昨(14日)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预计2028年将缺18万人力,其中熟练技术人员短缺达6万至6.5万。劳福局长孙玉菡今(15日)早在电台表示,本港面对人口老化,加上年轻人就读专上教育的趋势,他们未必愿意做技工,因此需要外劳填补缺口,但强调本地培训是关键。
报告亦推算非技术工人2028年短缺,孙玉菡指现有的优化补充劳工计划,已基本上覆盖26个工种,行业可按其需要提出申请。他表示相关计划运作两年后,会适时检讨。
施政报告提及输入熟练技工,预料有1万名、目标35岁或以下。孙玉菡今(15日)早在电台节目表示,本地年轻人学历提高,大多都有就读专上教育,故不愿从事技工。他指本地培训是关键,未来要想办法令更多年轻人愿意入行,又称外劳只是填补缺口,强调本地就业优先,处理问题要“稳中求进”。
至于非技术工人亦出现短缺,他表示现有的优化补充劳工计划已涵盖26个工种,行业可按其需要提出申请。他表示相关计划运作两年后,会适时检讨。
他续道,过去两年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成功令劳动人口增加,但同时有港人退休或离开香港,形容人力市场是“一加一减”。对于是否仍有空间释放65岁以上劳动力,他表示“最终工作与否都是个人选择,但政府可做的是提供便利。”
被问到政府鼓励年轻人到大湾区就业,会否与劳动人力不足有矛盾,他回应道,这些人力都会流转回港,有助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大都会,“两者之间看不到有予盾。”
劳联议员:输入人力应控制速度和数量
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主席、劳联立法会议员林振升在同一节目表示,期望政府在统计各行业人力需求时做得更精细,速度和数量都应控制。他指,最近私人发展商减慢工程,影响人力需要。他又说,如果统计数字反映部分工种已有足够人手,应该适时调整,未必再需要输入外劳。他建议政府在本地培训上订立目标,推动职专教育,“不只靠外劳,多管齐下。”
另外,在女性劳动人口方面,他指25至54岁女性的参与率只有七成,对比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的八成或以上参与率低。他期望政府透过增加在校课后托管服务、企业弹性上班安排等,吸引更多女性投入职场。
报告亦提及,2028年“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欠1.8万人,科技创新界立法会议员邱达根在同一节目表示,目前最缺中低层创科人才,例如软件开发和入门的工程人员,期望政府进一步放宽输入相关人才,包括容许招聘困难的公司在大湾区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