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乙肝“不知、不医”现象
在本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大多会引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当中,绝大部份并无跟足指引,定期覆诊和检查。由于早期的乙肝感染大多没有病征,患者甚至可能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早前表示,会考虑把乙肝纳入下一阶段的“慢病共治”计划,但与此同时,究竟还有什么可以完善乙肝病人的诊治?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单学成
过往,乙肝患者约占全港人口10%。自1988年起,政府安排所有初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亦加强孕妇的乙肝测试。及后于2020年起处方抗病毒药予有需要的孕妇以进一步降低初生婴儿的感染风险。以上的措施使感染人口逐步下降。根据卫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中的病毒性肝炎主题报告,推算本港最新约有41万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人仕(俗称“带菌者”),比率降至占整体人口5.6%,当中15至24岁及25至34岁的年龄组别,阳性比率分别为0.3%及1.5%。然而,35岁以上组别的比率仍维持在7至8.4%的高水平。
由此可见,经过这数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看到本港管控乙肝的初步成效,也就是新症数目已大幅减少。可惜,中老年人口的乙肝比率依然高企。尤其长者一般都有多种慢性疾病,要同时兼顾乙肝和其它长期病患,对于患者甚至医护均是挑战。
世卫订下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包括肝炎新症减少90%、死亡人数减少65%。要达到以上目标,具体的方针包括让90%肝炎患者得到诊断和80%患者得到适切治疗。本港在2020年已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但是,根据卫生署去年的主题报告,那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人士当中,近40%并不知道自己是“带菌者”,更有约70%没有求医。
调查数字与目标相距甚远,肯定是不理想。慢性乙型肝炎是形成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其中一个元凶,也是引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可惜,数据揭示了本港乙肝“不知、不医”的现象,即使经过数以十年计的政策调度,目前仍只能把乙肝的新症减低。要广泛和更有效地管控此病,往后的道路依然漫长。
事实上,本港绝大部份有跟进的乙肝患者,都是接受或正在等候公营医疗系统服务,可惜资源人手严重不足,导致新症轮候和旧症覆诊相距太长。整个配套所需的不单止肠胃肝脏科医生,还有放射科医生,放射技师以及化验所技师等。乙肝病人(即使无病征)均需要最少每六个月覆诊和验血,还有每半年一次肝脏超声波作肝癌筛查,后者于公营体系近乎是天方夜谭。虽然公院医生可以转介病人到私营市场定期接受自费超声波筛查,但碍于经济成本考虑,要持续进行也绝非易事。再加上本港人口老化,若不以新思维去处理问题,难度只会与日俱增。
倘若要完善乙肝的管控并达致世卫订下的目标,我们必须革新目前主要依赖公营系统的机制。把病情稳定的乙肝患者带到基层医疗体系,达至分流效果,既可减低公营系统压力,还能大大缩短轮候时间。事实上,卫生署在2023年9月发表《慢性乙型肝炎成年病人的基层医疗治理》已为此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外,政府表示会积极考虑把乙肝纳入“慢病共治”计划,资助病人到家庭医生或私营医疗机构定期覆诊、检查和化验,确实令人鼓舞。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市民大众对乙肝的宣传教育和针对基层和家庭医生的相关培训,并增加拨款以资助有需要的患者于私营机构获处方乙肝药物。期望透过多方努力,我们能够达到世卫订下的目标,甚至于不久的将来彻底解决这个影响本港多年的公共卫生问题。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