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桂思死因|医生未处方抗乙肝药物疑激活病毒 邓裁定死于不幸
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女病人邓桂思,2017年因肾功能受损到联合医院看肾科门诊时,医生为她处方高剂量类固醇时,未有同时处方抗乙肝抗病毒药。邓后来出现急性肝炎,并曾两度换肝,最后因败血症死亡。死因庭早前就邓的死作研讯,死因裁判官周慧珠引导陪审团考虑邓的急性肝炎的引发原因,若认为因“开漏药”导致,可裁定“死于不幸”,若认为是自身免疫而起,则可裁定她“死于自然”。陪审团今(7日)退庭商议近7小时后,大比数裁定邓因服用高剂量类固醇,但同时未获处方抗病毒药物,导致乙型肝炎发作,裁定邓“死于不幸”。
女死者邓桂思(44岁),2008年6月在联合医院检查时被确诊为乙型肝炎带菌者,她在2016年7至8月发现其肾功能受损,同年8月至2017年1月曾5度到联合医院肾科覆诊,2017年4月1日不适入院,翌日获处方抗病毒药,4日后肝功能转差,转院至玛丽医院后先后作两次换肝手术,最后于8月26日死亡。
陪审团另向医管局提出5项建议:
1. 有关处方高剂量类固醇使用时间,服用少于7日,仍要归纳为高风险类别,并需处方抗病毒药;
2. 即使乙型肝炎带菌者没有病征,局方仍可考虑资助他们到私家诊所做定期检查;
3. 教育乙型肝炎带菌者的主意事项及症状;
4. 医生排版纪录须清晰,并让其他诊症医生都能理解;
5. 化验室取消测试时,需要交代原因。
门诊医生认或曾分神开漏药
时任联合医院副顾问医生林治昆供称,他曾为邓看肾科门诊,认为邓的肾衰竭程度属于轻至中度,建议邓进行为期6个月的类固醇治疗。他相信有向邓解释疗程利弊,亦知道处方高剂量类固醇时应同时处方抗乙肝病毒药,但他当时未有为邓处方,他相信当日在诊症途中,或受到干扰,如有人致电他或进入诊症室提问等,令他处方时或受到影响而分心,从而未有为邓处方抗病毒药物。
林又指,根据已刊登的学术研究,若出现“开漏药”情况,有1-2%会引致肾衰竭,及0% 引致死亡,他案发时知道最严重后果可致死。
覆诊医生未再问抗病毒药物的事
另一名曾为邓桂思看门诊的医生陈小剑供称,他为邓看诊时,看到林治昆医生写下的医疗纪录,得知邓桂思是乙肝带菌者,而林已向邓桂思讲解服用类固醇的好坏,他没有再特别说明及加开药物,加上当时的乙肝抗病毒药对服用类固醇的病人而言是自费药物,对林没有处方没感奇怪。他亦注意到邓当时的肝功能正常,有为她安排下一次肝脏检查。陈又说,若当时他再问有关乙肝及抗病毒药的事,或许事情会有更好的结局。
邓的直接死因为败血症
玛丽医院、组织及细胞病理部主任陈双炜,事后有为邓剖尸,并发现邓的肝脏结构无异常,但有梗塞及出血性坏死细胞,未发现乙肝细菌;另其左肺有出血和血管小栓塞,及肺部出现广泛组织纤维化。陈判断邓因急性肝衰竭须两度换肝后,出现机化性肺炎及胸腔积液的并发症,引致细菌入血,直接死因是败血症。
尸肝未有发现病毒
陈未有在邓的肝脏发现乙肝病毒,陈澄清该肝脏并非邓的原身肝,而是她后来获移植的尸肝。乙肝病毒会“全身走”,如果医生在手术前使用抗病毒药以控制病毒量,新肝有机会重新感染病毒,若病人换肝前有服用抗病毒药,则有机会在尸检时未能在肝脏发现该病毒。
邓的原生肝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相符
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卢绰琳医生,曾为邓的原身肝作化验,她指正常的肝脏应呈深红色,但邓的却呈绿色,这或因有胆汁在肝脏积聚导致,原生肝上亦遍布黄色斑点,代表切片上有弥漫性坏死,有大量肝细胞流失,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相符。她认为邓事发时有可能同时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乙型肝炎激活,从而引发肝炎。
服高剂量类固醇增肝炎发作风险
肠胃肝脏科顾问医生冯恩裕认为,邓的情况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吻合,而大部份病人可自发性发作。他不清楚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背后机制,但确认服食高剂量类固醇,会明显增加发作风险。
多名专家认为未服抗病毒药激活病毒
此外,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丽虹,及来自澳大利亚的肝脏移植专家 Henry Pleass,均认为邓是服用高剂量类固醇,而未有服用抗病毒药,引致乙肝病毒被激活。
女儿质疑院方未主动告知人开漏药
邓的女儿胡尚佑陈辞时指,联合医院事发后无主动告知家人医生涉“开漏药”,若非家属察觉情况变差主动询问,质疑事件是否会石沉大海,不了了之。胡称医生受人敬重,但不是出现失误道歉便可了事,她指事件对她一家造成永不磨灭的疤痕,希望同类事情不再发生。
案件编号:CCDI 808/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