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食西餐”不老土 一碗日式猪扒饭看日本饮食加入西式变法
现今吃和牛、日式猪扒饭视为美食,不过,早在七世纪中期,日本原来拣饮择食。除了鱼肉,其他的肉食均被视为不洁。到了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为了令国民体格更强壮,于是提倡肉食。此做法引起日本传统神道教人不满,认为食肉污染身心,亵渎神灵,但如何改变国民习惯:由不吃兽肉演变至喜欢食用?关键在于现代人喜爱的日式猪扒饭!
从贵族到平民阶层,普遍都认为食用兽肉是不洁的饮食行为,不仅会让身体有奇怪的味道,还会污染身心,也因此无法侍奉神佛。
袭击皇居 为了反对肉食解禁令
1872年,即明治五年的2月18日清早。十名身著白衣的“御岳行者”打算侵入皇居,遭到警卫射杀,其中四名死亡、一名重伤、五名遭到逮捕。御岳行者是日本传统神道教的严格修行者,遭到逮捕之后,说明袭击皇居的理由是因为反对明治天皇在同年1月24日颁布的肉食解禁令,《明治洋食事始》一书提到他们当时的主张:当今夷人来日以后,日本人专心于肉食之故,地位相互污染,神因此而无居所,希望追讨夷人,而且希望封给神佛领地、诸侯领地一如往昔。
明治天皇提倡肉食的理由是认为可以强国保种,让日本人的体格强壮起来,与西方人竞争,挤入先进国家之林。从这样的角度而言,明治维新对于日本人来说不只是船坚炮利、不只是政治改革,还包含了味觉的革命、身体的适应和文化的改变。
“食用兽肉”是不洁行为 日本人以前只吃鱼肉
早在七世纪中期, 天武天皇颁布〈禁止杀生肉食之诏〉,之后日本人排除家畜中的鸡、鸭、牛和猪肉的摄取,肉质主要取自鱼肉。由当时留下的纪录来看,从贵族到平民阶层,普遍都认为食用兽肉是不洁的饮食行为,不仅会让身体有奇怪的味道,还会污染身心,也因此无法侍奉神佛。
明治天皇鼓励食肉 改写日本饮食习惯
明治天皇提倡肉食的理由是认为可以强国保种,让日本人的体格强壮起来,与西方人竞争,挤入先进国家之林。从这样的角度而言,明治维新对于日本人来说不只是船坚炮利、不只是政治改革,还包含了味觉的革命、身体的适应和文化的改变。
“洋食”有别于“西洋料理” 日本式西餐:可乐饼、咖哩饭、日式猪扒饭
“西洋料理”和“洋食”这两个词,日文的汉字和中文一模一样,从字面的意义来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如果回到二十世纪初,就能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
简单地说,西洋料理指的是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饮食。明治时期,官方迎接外宾的“迎宾馆”以法国料理宴请外国宾客,至今没有改变。因为西洋料理强调正统,最好能从料理的母国原封不动地将味道、服务和用餐方式都搬到日本来。所以“洋食”不能算是“西洋料理”的另一种说法,而是在“西洋料理”的影响下,在日本产生转变后的西式料理。
在当时,可乐饼、咖哩饭、日式猪排饭,被称为“三大洋食”。民俗学大师柳田国男在《明治大正史.世相篇》指出:“洋食从吃法到作法,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明治维新时的日本人全面吸收西方的文化,然而其味觉和饮食文化到底如何改变? 具体的过程为何? 令人好奇。食物是人群用来界定彼此的方法,不只是为了维生而已,也是一种文化的界线。要一个人从不吃兽肉转变为食用,就像以政治的力量要求不吃狗和猫的人去吃这些动物,改变非常剧烈。想了解日本人在味觉和饮食文化的改变与创新,可以从日式猪扒饭的故事说起。
日式方法烹西餐改变膳食习惯
对于日本人来说,由于不吃兽肉的历史已经维持了一千两百年,所以即使明治天皇尝试透过诏令宣扬吃牛肉、猪肉的好处,一开始也只有上层阶级能接受。由于以往将兽肉与不洁、污染等观念结合在一起,所以政令一开始无法普及人心。其后,透过福泽谕吉等知识分子宣传,将吃兽肉与文明开化结合在一起,渐次传播开来,例如《东京新繁昌记》就记载:“牛肉之于人,是开化的药店,是文明的良药,可养精神,可健肠胃,可助血行,可肥皮肉。”
明治时期,军队就开始食用兽肉,这些军人退伍之后,有的人回到家乡贩卖兽肉,让此风气渐渐普及。但是,敢吃兽肉是一回事,调味和烹煮又是另外的问题,日本人不习惯西洋料理的食肉方式,也不习惯吃肉配面包,更不习惯使用刀叉。如何在饮食习惯和调味上,将兽肉转变成日本人的食物,还有一段路要走。
百年老店改良西式猪扒煮调 由用刀叉变筷子
“炼瓦亭”现在仍在银座二丁目开业著,1895年,它尝试以料理天妇罗的方式来炸猪排。天妇罗的炸法是深油炸(deep fat frying),而不是西洋料理常使用的浅油煎(shallow fat frying)。《明治洋食事始》书中提到日式猪排与西洋猪肉排的差别:
猪肉排是把薄肉片复上面衣,煎炒而成的;然后淋上大量的酱汁,用刀叉边切边吃。另一方面,“日式炸猪排”则是在较厚的猪肉上撒盐、胡椒,调出底味,再裹上小麦粉、蛋汁、面包粉,像天妇罗一般油炸而成。至于配菜则附上切碎的甘蓝菜,为了方便用筷子吃,事先切好再装盘……浇上日式炸猪排酱汁之后再吃,它们和味噌汤、米饭非常对味。
从此,猪排饭成为日式的“洋食”,而脱离“西洋料理”了! 日式猪排使用厚切猪排;不用刀叉吃,而使用筷子;将高丽菜和猪排都先切好,并且使用与味噌和米饭对味的酱汁。
梦幻般的猪只品种“TOKYO X”
猪排金黄色的外衣、酥脆的口感, 锁住其中甜美的肉汁, 配上白米饭和味噌, 再加上清爽的高丽菜解腻,真是人间美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式猪排饭的料理手法更加精致,也将提供霜降牛肉的牛只养殖方法应用到饲养猪只,在宰杀前持续地帮猪按摩一段时间,求其脂肪平均散布,使食用时的口感更佳。猪排饭现在更强调食材的来源、采用特定农场的猪只,而且在炸法和油温的设定上,店家也有自己的特色。
在猪只品种的饲育上也有大进步,一九九七年由东京畜产实验场花费七年时间所培养出来的“TOKYO X”,被称为梦幻般的品种(幻の豚肉“东京X”),混和了西洋的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和北京黑猪,据说瘦肉部分也布满霜降油花,入口即化。这样神乎其技的养猪技巧,可能只有日本职人才能完成。
老字号猪排饭店家
在东京,我造访过一些老字号的店家,有些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像是早年上野的御三家“双叶”或是“蓬莱屋”。而我最推荐的店家则是“平田牧场”,在东京有一些分店。东京有些猪排饭店家也用“平田牧场”所养殖的三元猪,像是以低温猪油慢炸,并且撒上喜马拉雅岩盐的“燕乐”。
三元猪的产地位于东北的山形县, 是以肉质好的三种猪交配而成, 称为“平牧三元猪”,不仅提供自家猪排饭使用,还在超市中贩卖,供给一般家庭。这些由产地直送的猪肉,肉质自然不在话下。除此之外,六本木的“豚组”则和全国各地的农场签订契约,使用的猪肉北从北海道、南至九州的鹿儿岛黑豚,均由产地直送。店内采开放式厨房设计,点餐之后,厨师当场将猪排从大块的里肌肉切下,裹上粉后放入油锅;高丽菜也是与农家签订直送的新鲜蔬菜,使得吃猪排饭成为亲近土地、了解农产特色的饮食体验。
从明治维新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透过日本人本身的味觉习惯,将猪肉转化为可以接受的“和制洋食”,并且发展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在地特色,这样的饮食文化转变已经不是单纯的模仿。
本文节录自 《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
作者:胡川安
出版社:时报出版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