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掌握握寿司“妖术” 小贩档升格日本连锁店

撰文: 书摘
出版:更新:

寿司成为世界食品,除了美味外,也尽显日本特式。原来早年的寿司,只是路边摊档提供给单身男士的快餐,后来由华屋与兵卫改良握寿司的方法,再加入其他配料及芥末,令寿司大行其道。后来更升格成为连锁店。寿司的故事,由米饭开始。

寿司的起源是为了利用米饭发酵以保存海鲜。(图/视觉中国)

寿司的起源

寿司一开始不是宫廷或是贵族的料理,而以平民料理的形式出现。《今昔物语》中,大街小巷都可见到寿司贩卖。当时寿司的重点不在米饭,而在利用米饭发酵以保存海鲜。从寿司的语源来看,“酢(SU)SHI”汉字写成“鮨”或是“鲊”,其实和发酵的酸味有关。东亚和东南亚饮食的重要传统之一就是将米发酵,用以保存鱼肉,是民众在没有冷藏技术之前,为了吃鱼而发明的方法。

寿司的模样

江户时代中期,关西地区的特产是“压寿司”(押し寿司),其中的一种作法称为“箱寿司”(箱寿司),在大阪和近畿地区流传,现在依然是很有特色的乡土料理。作法是将米饭和相关的食材放进木盒之中,严谨地排列整齐之后,进行紧压。但江户人性子急,干脆就用手捏的方式,结合“早寿司”快速完成的醋饭,放上鱼材就成了现在握寿司的形式。

日本的寿司形式不只上述几种,每一种都有其源流与传承,像是中国地方(日本有个地方叫中国,不要误会)有温热吃法的蒸寿司(むし寿司);鹿儿岛有酒寿司(酒寿司),采用当地酒所制成的酒醋,使寿司吃起来更具地方特色。

江户人性子急,将鱼材放上用手握成形的醋饭,就成了最能代表江户料理的握寿司。(图/视觉中国)

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寿司作法,但是说到寿司,最多人关注的还是握寿司,而说到握寿司的话,一定得认识华屋与兵卫这个人,并了解“江户前”的意涵。江户料理的特点之一是“生气”(不是让人愤怒的生气,而是生气蓬勃),其中又以握寿司最能表现出采用新鲜食材、不啰嗦、直接的手法。

简单、直接了当的手法,在客人面前展现食材生气蓬勃的样子,让客人享用得心服口服。
陶艺家也是知名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曾形容关东饮食
华屋与兵卫是日本握寿司的元祖,“喧哗寿司”正是取材自他傅奇一生的漫画。(图/视觉中国)

寿司专供单身男性市场 路边档速食开始

食、色性也,单身男性除了性需求,自己一个人也不太可能在家里煮饭。因此,江户是充满外食的城市。握寿司一开始就是“屋台”贩卖的庶民速食,而不属于现在高级料理亭。我们现在习惯坐在“板前”(吧台前),看著寿司师傅精湛的技巧,这样的饮食文化正是从路边摊转变而来的,明治时代在浅草的“宝来鮨 本店”将路边摊搬进餐厅中,椅子放在柜台前,成了现在的“板前”。

当时, 出身福井藩下级武士家庭的华屋与兵卫, 在江户出差时, 看到熙来攘往的人潮, 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个大城市闯出一片新天地, 就在住所两国附近的相扑竞技场卖起寿司。本来贩卖箱寿司的华屋与兵卫觉得不够快,不够“速食”,而且分量不够大! 他觉得如饭团大小的寿司,才能够填饱劳动阶层的肚子,所以他贩卖的寿司是现在寿司的三到四倍大,更进一步将这样的大寿司与来自江户湾(东京湾)的新鲜渔获结合。

握寿司一开始并不是宫廷或是贵族的料理,而是贩卖于日式路边摊的平民料理。(图/视觉中国)

握寿司的“妖术”+芥末 寿司生意大卖

华屋与兵卫是当令和当地饮食(local food)的先行者,只用最新鲜且当季的渔获,而且将隔夜饭倒入河中喂鱼。以往的寿司搭配“辣醋味噌”,据说也是从与兵卫才开始采用芥末。除了创新的吃法,从当时的文献来看,与兵卫的握寿司技巧有“妖术”之称, 米饭捏得软硬适中, 而且处理鱼肉的方式恰到好处。路边摊生意兴隆,与兵卫获得创业资金,开了餐厅并造成轰动,反而被幕府盯上(如果是中华民国政府,可能会查税),以违反俭约令处以手锁之刑(双手以铁链固定)。

本文节录自《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

作者:胡川安

出版社:时报出版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