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义桅.一|一带一路10年 发展中国家觉醒:中国行我也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承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等三大原则,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大合作,达到世界发展的再平衡。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是全中国最早投身“一带一路”理论研究、开办专题课程、发表最多著作的权威学者,不遗余力地为传承“中华文明火炬”、推广“大国公共外交”、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包容性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摇旗呐喊。王义桅早前在北京接受《香港01》专访,讲述他穷尽所能回应时代的故事。此乃专访文字实录之一,他分析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模式为“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变化,也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的差异。
国际关系研究权威、“习思想”专家王义桅专访实录之一
香港01:“一带一路”提倡10年以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覆盖83%的建交国。预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令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在您看来,“一带一路”为世界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义桅: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就是观念上的转变:既然你中国行,我为什么不行。
以前他们不会去看中国,觉得“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就是要学西方,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对美国发展经济学,笃信不疑,奉为圭臬。现在中国成功了,他们开始想,你能成功,我为啥不能成功?原来我是被忽悠了,原来我以前忽视了自己的特色,没有走符合自身国情条件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变化,打破了对西方的迷信。西方人为什么恨我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前他们说“普世价值”,按照他们的做法去做就行了;结果我们说,应该按照自己的方法。他们当然恨我们。但是我说,我是把你的东西转化了,把你的高标准“接地气”,我不是反对你的东西。他们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是西方现代化的学生,我们这些东西也是逼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在塞尔维亚一个钢铁厂,如果按照西方模式,钢铁厂可能关掉,因为有污染,还有其他问题;中国的方法呢?我们可以拆迁,可以搬到郊区,但如果关掉就会有大问题,几千人失业——民生怎么办?税收怎么办?还要面对重建一个新能源钢铁厂的费用,谁来给你解决?中国是“就地转化”,河钢集团接手这个项目,把它转化了,技术达到欧盟标准,没有解散一个工人,而且增加了就业,还增加了税收。我们转化能力超强,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例子非常多,体现了“中医智慧”:我们尽量不去开刀,不是把病毒切除掉,而是利用他们自身的东西去治愈,突显我们中国的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所以“一带一路”带来的第一个大的变化,就是观念的变化,其他国家能够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变化,是世界不再是资本为中心的,不再是强者为中心的,而且是互联互通的,世界是个整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以前一些发展中国家老是觉得,我不自信、我弱、我依附、我崇拜宗主国,非洲很多国家的地名都是欧洲地名,现在不一样了。
比如法国在非洲的24个殖民地,有两个邻国之间既没有直航,也没有铁路,公路又不敢走,人们要绕到巴黎才能到邻国去。不联不通,你说怎么发展起来?我去塞尔维亚讲“一带一路”,也到黑山去讲,他们就是邻国,以前都是南斯拉夫的,邻国开个车、或坐个高铁不就到了吗?没有,没车,没高铁!因为黑山崇山峻岭,我们要坐飞机飞到维也纳,再从维也纳转机到黑山的首都。那里以前都是奥匈帝国的,去了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全是“帝国”的,没有打破,几百年来还是如此。大家以为现代化了、全球化了、就没这么回事了,但其实不是。香港一样,为什么有些人心里没有回归?因为崇拜英国那套东西,教育、法律,都没变,殖民主义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变,不可能真正发展成为自己,因为殖民主义就是剥削,讲民主也是为了剥削。
世界有四大问题:不联不通,通而不联,联而不通,被联通。比如说“联而不通”,现在都在讨论从乌兹别克斯坦经过阿富汗到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是“双重内陆型国家”,世界上只有两个。什么叫内陆型国家?就是我所有的邻居都是内陆型的,老挝就是内陆型国家,他的邻居都是海洋型的。双重内陆型国家在世界上基本上都很落后。乌兹别克斯坦现在还要通向阿富汗,要通向巴基斯坦,要通向海洋,这多么了不起,就是“一带一路”带来了这个变化,解决这两个国家的联而不通——明明是连在一块的,但是心理不通,原本心里头是崇拜西方的,瞧不起我们的。再说“通而不联”,我们心理上是通的,比如说中老铁路,我们和老挝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物理上本身没有更方便的连结,有了中老铁路就解决了。至于“不联不通”,两个国家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仇恨,类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现在都在“一带一路”上,搞得很欢。还有“被联通”,是被连在一起的,但很多歧视心理,不自信,盲目崇拜西方。
“一带一路”是让你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这是最道德的。你也不要成为中国,你成不了中国,你成为你自己就行,而西方人就是成为我、跟我走,总是“我”。中国人讲的是“我们”,我们才是主体,而且我们都是共同的主体,“共商、共建、共享”,这个“我们”是最大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拉个小圈圈,不是什么“陆权海权相对抗”,我们中国人从来不是这样。我们讲“天下无外”、“有教无类”,这个思想是超越“一神论”的。所以我要反复强调,我们文明的根基不一样,这是第二个重要的变化。“一带一路”促进互联互通以后,整个世界不一样了。毛里求斯变得这么重要,吉布提变得这么重要,还建立中国第一个海外军事保障基地,他们以前都穷得要命,人们平均寿命29岁,没水没电,怎么能够发展起来?
为什么说研究“一带一路”我的人格问题更完善了?很多事情去了以后就会知道了。我去了,看到他们的生活那么落后,我都想流泪。我去阿富汗,动不动停电;在尼泊尔,水烧开了都不能喝,因为重金属超标。我们中国人去投资建厂,首先把水、电、路给修好,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就像贵州有些地方“一夜跨千年”。一些少数民族,生活在部落,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人民为中心”,搞“精准扶贫”,所有人都要脱贫,每一个村沟都要进入现代化,要通上电,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按照资本制,根本不赚钱,谁会给他去修这种东西?花了几百万给他弄一条水渠,弄一个电站,我们就是会这么做,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一夜跨千年”。很多故事中国已经在国内实现了,现在在世界层面也要让它“一夜跨千年”,吉普提有电了,还有互联网,还有华为。
西方殖民几百年,那些国家经济怎么样?我们去了非洲,比几百年(的成绩)还要厉害。初衷不一样,现代化模式不一样,中国为什么帮助他们?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创始人李东生指出,中国制造产出占全球的30%,但中国市场大概只能吸纳20%,所以中国制造业必须在全球市场拓展业务,才能实现更大价值。以前中国产品主要是卖到美国、欧洲,但他们现在反倾销、反补贴、供应链“去中国化”,而且中产阶级缩水、购买力下降,倒逼我们拓展新市场,这就是“一带一路”市场。我们当然也是为了赚钱,但在赚钱的过程中,把你的经济带动起来了,而不是用西方那种剥削你的方式,这才是真的互利共赢。
肯尼亚总统来中国,发现不光是华东地区,整个内陆地区、中部地区的货物,都通过高铁运到上海大小洋山港运出去。他说整个东非5个国家都没有出海口,如果蒙巴萨再建个港口,货物就到我这里来,我将来数钱就可以了。这是中国发展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带来巨大的增量,互联互通,补了很多的短板和死角,以前的全球化看不到的地方。这个是既人道,又符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同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中国又“拓展了海外市场,真正的多赢、共赢。本来全球化就越来越碎片化、板块化、对抗阵营化,但“一带一路”反复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一带一路’,那些国家永远处于被忽视的角落,没有人去管他们,现在150多个国家都来了。
另外一个“一带一路”带来的,就是改变了过去的海洋型的全球化,以前全球价值链产业链都是按照沿海地区来布局为主的,整个世界的GDP60%以上都是在沿海地区100公里的地带,所以沿海地区普遍发达,内陆地区普遍落后,现在这个局面改变了。贵州以前穷得要命,现在有大数据中心、高速铁路;云南都是面向东南亚开放;新疆更是5口连8国、一路连欧亚,变成改革开放前沿地带;郑州成了到卢森堡的空中丝路之路,“不靠海不沿边,开放靠蓝天”,这个空中丝路之路是亚洲的心脏地带和欧洲的心脏地带对接,可持续航油,航天减排,因为在它的平流层以外,又符合绿色的要求,真的是一系列变化。
陆海联通就是《中共十九大报告》说的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这是中国,整个世界也是如此,“一带一路”改变了过去海洋型的全球化造成的发展布局——沿海地区发达,内陆就落后了;以前香港也是带动内地发展,现在内地城市已经很厉害了。这个就是“共同富裕”,就是“公平正义”,世界才能消除冲突——因为贫富差距造成的冲突,从国内到世界层面,带动共同发展的全球化,也为产业带来新的动力。这是真正的优势,既符合道义,又有全球化发展动力,又是对中国、对世界都有好处,而且西方还做不了。他们讲“Either or”,我们讲“Both”。
那些国家以前可以学中国的模式,劳动力比较便宜,资源比较丰富,我给你打工,可以赚点外汇,出口替代也行。现在这个模式已经终结了,为什么?因为发达国家搞产业回流、要搞3D打印、搞人工智能,他不需要你了,将来你怎么发展?我去柬埔寨讲的时候,8年前,当时柬埔寨的副首相说柬埔寨还有5到10年机会,如果柬埔寨不能承接中国这波产业转移的机会,将来永远实现不了工业化,将来会被“开除球籍”,回到被遗忘的角落。“一带一路”带来“弯道超车”,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实现数字化,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是不得了一件事情,因为中国现代化是并联的。比如说苹果手机,明明有苹果10了,他们却先让你买苹果7,等你电池不够了,再卖苹果8,一步步剥削你,你永远跟着他们屁股后面转;让你先搞工业化,再搞数字化,再搞智能化,这样你永远都追不上、比不上他们。但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直接让你用最先进的东西。
我们在非洲有三大著名品牌:传音、华为,四达。中国为什么能让他用最先进的东西,而不是让西方资本剥削他,因为中国的创新模式跟西方不一样。西方是私人资本导向,强调个人私人资本,强调“Individually”,中国很多是国有企业,去建整个开发区、整个工业园区,要让它的消费能够匹配,而且中国模式是并联的,都要。而且有些地方还很穷,没能用上电。我们中国人经常问,你吃了吗?吃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我们吃自己的,不会吃你的,我们是农耕文明,是和平的,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去掠夺;西方是因为资源稀缺,需要掠夺,就搞贸易,就搞契约、搞扩张,贸易纠纷就打你,这就是它稀缺文明造成的。我们文明的源头不一样,我们是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是和平的,不需要去剥削你,我们是并联式的来帮助你们实现现代化,因为中国就是跨越式的发展的。你如果先搞这个、再搞那个,永远跟着人家屁股跑。
西方人很难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睡觉的“觉”,它既是睡觉的觉又是觉醒的“觉”,西方会问你到底是“睡醒”了还是“睡着”了?中国人会说看你怎么理解这个词,中文是唯一的活着的非字母文字,它是个表意的,不是那种字母文字,它是靠你领悟的,西方真的很难理解。又比如危机,“Crisis”,他们没有“危”和“机”是对立统一的概念,我们不一样,所以才能让“一带一路”国家看到希望。
香港01: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谈及“现代化”,都是以“西方现代化”作为范本;您刚才也说,“中国是西方现代化的学生”。请问,“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王义桅:我们讲的现代化不是指所谓的先进落后,不是去世俗化破除传统文化,不是朝向西方化的,现代化是成为自己,是与时俱进适应的新的文明:数字文明、生态文明。
我到美洲国家去讲“一带一路”,他们都跟我说:原来我们国家这么重要。我们要去发现美,比如说在留尼汪旁边有个叫毛里求斯的国家,我去演讲过两次,我说,我们一般在地图上是找不到毛里求斯的,但在“一带一路”里面,你们太重要了,他问怎么重要?我说非洲55个国家,你们是一个比较岛屿性的国家,另一个是马达加斯加,比较穷,但毛里求斯相对发达,金融非常发达,有个路易港,整个非洲投资金融通过那里进入,以前你们不知道你们的重要性,但有了“一带一路”,现在资金融通。
我们到每个国家,都是发现人家的美,这是一种善——君子成人之美;而西方老是说,你这不行、你要改造、你要符合我的标准。其实你就是最漂亮的,你值得拥有,不需要用我们的。所以我觉得中国式现代化跟西方式现代化真的不一样,西方就是“一神论”,自以为是,到处指手画脚,中国就是谦卑,去发现人家的美,去学习对方。
西方现代化是以牺牲你的资源、掠夺你的资源为代价的,如果你都现代化了,你的资源都是你自己用的,我怎么用呢?法国有24个法语区的殖民地,在非洲全是垂直控制他们的,一直到现在都不可能发展起来,都是在剥削他们,真的是剥削。
香港01: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新加坡驻联合国前大使马凯硕最近也说,西方最应该透过“一带一路”学习中国人的谦卑。
王义桅:我今天还开玩笑说,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美国人说“三人行我必为师焉”,对吧?非洲人自己说的,“When the Western come,they sell some model”,民主啊什么的,“When the Chinese come,they build hospitals”。这个说法非常形象,我们是非常务实的,我们是尊重你的——你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你提供什么,不会说我很好,然后强迫你跟着我做什么。
西方是“一神论”,觉得我是神、是唯一的神、其他神都是假的,我非得把你convert,强迫你皈依。所以美国人会觉得,当中国不走西方化了,我就要把你干掉。他们是对立的,自以为是的,他们做了很多这种事情。为什么中国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说各种神都要尊重,而且不要自以为是,所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的口号都是“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the facts”。“Truth”在哪里?不是“Bible”(《圣经》)上写的就叫“Truth”,“Truth”在民众心中,在实践中,实践出真知。刚才你问我有没有一套模式,我说到每个地方去重新学习,每个地方去入乡随俗。
“一带一路”也让中国重新睁眼看这个世界,所以我说,正如你其中一个问题,我自从研究“一带一路”以后,我的人格更加完善。因为我以前的研究,是关注更先进、更强大的地方,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的,追求更强更快更高,但没有更团结,只有中国天安门城楼上写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哪个国家有这种胸怀?不可能的,我跟你说。只有世界人民好了,我们才是好的。为什么习主席要反复说,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个关系首先讲的是“世界”,而不是讲“自己”;英语里面“I”,永远是大写,他都是强调个体的,“Individualism”;中国人说“大家好”,英文是说“Hello everyone”, “Every”就是强调“Individualism”。中文讲的是“大家”,强调“整体”,“Collectivism”。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这个东西。再比如说,当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会说“Oh my God”,中文是说“天啊”——其实天底下有很多神,而“天”是比“神”更高的。古希腊的铭言是“认识你自己”;我们的铭言是“成为我们自己”。
香港01:您在2021年出版的著作《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到,中国引领的新型的全球化会往几个方向转移,包括从资本为主的全球化转向以人为本的全球化、从聚焦强者的全球化转向关怀弱者的全球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向?
王义桅:以前是资本驱动的,资本是利润的,是强者的,所谓的创新也是强者的。我们应该关心弱者,不光是道义上的原因。有个“水桶理论”,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因为会漏水。大家可以理解成为,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就是取决于弱者,就像疫情防控一样,什么时候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掉,是取决于最后康复的,而不是最早康复的,所以道义上我们要帮助弱者。中国发展起来了,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挨饿、感觉到痛苦,我就要饿着,这个叫“感同身受”,是一种大爱的关怀;你不能说我自己吃饱了,我管你吃不吃,这不行的,所以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中国就是有这种情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善良的人,都有着类似的情怀,只是西方人那套宗教自由是把他的传统文化给破坏掉,这是第一。
第二个对现实来说,有短板就有投资的机会,就有赚钱的机会,我不光是说是仁德的,我还是要赚钱的,一带一路是个经济行为,是要赚钱的,一定要搞清楚。发达国家它可能已经搞不动了,发展没有什么太多增量了,“一带一路”国家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或者中期的中国,你看从“改革开放”走到现在,是天量的增长,下一个中国在哪里?“一带一路”国家就是一个个的小中国,都是一个个的小深圳。我们去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他们说“我们就相当于你们以前的深圳”。
深圳当年就是个小渔村,为什么今天变成千万级的创新城市?他们叫前港、中区、后城、蛇口4.0模式,完全按照这个来的。我们去了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现在要建金融城,要变成迪拜,能帮他们实现梦想。这理论上可以破除了西方那套现代化的理论,以前现代化的理论是什么?供给决定需求,你有多少的面粉,做多少的馒头或者面包,你的面粉就这么多,你的消费能力就是这么小,斯里兰卡,百废待兴,按照西方理论,你怎么可能去搞那么大港口?那是脱离实际,是不切实际,但是,中国是政府创造市场。
西方的理论,尤其美国的自由主义理论,政府是为市场服务,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不能干预市场。这套理论前提条件是,市场充份发育起来了,你就不能干预市场;可现实是,这个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你就说不要管。就像小孩一样,现在最需要父母,需要疼爱和喂奶,你却说不要干预,让他自己长大,这个笑话大了——你等于把小孩放到大海,大海就是市场,但他还没学会游泳,不就会淹死掉吗?中国的做法是搞游泳池、培训他,搞经济特区、让他适应,培训好了再进市场,这就是中国成功的经验,很大程度是为了避免西方的高标准一刀切,我们创造条件培育市场,最终才能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在西方国家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他们有时候批评“一带一路”破坏了他们制定的规则,我说“错!‘一带一路’是创造条件,让你的规则能够起作用,从而证明你们西方的理论是成功的。”你以前是因为没有中国这个中介,只懂得把你的这套理论盲目推广,所以你失败了,你应该感谢中国。中国40年以前那么穷,就是结合自身国情发展,再按照你们那套市场原则“改革开放”,而我们的主要理论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市场自己发育不成熟,我们必须要培育,要保姆。
中国有句话说“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人还没上马,不让马乱跑。发展中国家是这样的,需要政府创造市场,汉班托塔港就是例子。有人说斯里兰卡已经有科伦坡港,为什么要建汉班托塔港?你肯定搞“债务陷阱”!印度人都是这么说的。如果从斯里兰卡的消费能力来讲,确实没有必要搞一个新港口。当时还有人批评那个总统,说他腐败,但总统说,科伦波港70%的货物是用从印度去的,受印度人控制;汉班托塔港背靠印度,离印度洋主航道10海里,面向经济快速发展的近20亿人的印度次大陆腹地,前途无量。
印度所有周边国家,为什么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都是想摆脱印度的控制,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一带一路”强调的是这些国家的主体,汉班托塔港是斯里兰卡总统的老家,背靠印度,印度洋主航道10海里的距离,他才能做主。他们说,你们深圳成功了,我也可以成功的。关键的是,斯里兰卡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但是你整个背靠印度,20多亿人口,将来的中产阶级群体不得了。
整个中国大陆经济起来了,需要多少港口需要多少,你要看很长远的。如果打车经过天安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在那里建了长安街,有16个车道,以前有人会说,你那么穷,建那么多车道干嘛?其实,基础设施必须要有前瞻性的,以后要带动其他人致富,“先修路再致富”。另一个例子,北京和天津建了高铁以后,大家以为高铁会亏本,以前一公里要投入两亿人民币,高铁现在已经建成了,结果呢?中国陷入债务陷阱?没有!
这是中国的“开发性金融”,两个城市建了高铁以后,带动产业的发展,叫做产业集群效应。房地产、旅游,各种相关产业都起来了。中印雅万高铁就是按照这个逻辑,所以他们觉得这个是可以成功学习的。按照西方理论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政府只是为市场服务,根本达不到这个发展条件,所以他们失败了,这就是基督教的自以为是造成的。
中国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汉班托塔港建成了以后,一二十年确实不赚钱,但一二十年以后不知道要赚多少钱。印度没有好的深水港,但经济发展这么快,以后缺港口,只有一个科伦坡港不够,而汉班托塔港距离印度洋国际航道仅仅10海里,不得了。这次招商集团在香港上市,24个国家、75个港口,建成一条线,整个连在一块,能赚多少钱?
港口是这样的——比如上海,货物堆在一起比上海金茂大厦还要高,但货轮只加一半的油,为什么?因为油本身很重。到新加坡,一半的油就用就完了,货物也卸掉一半。刚好新加坡是一个炼油中心,它不光是贸易中心,经济活动是活络的。再加一半的油,继续往前走。如果将来到汉班托塔港,它一半的油用完了,它建的也不光是一个港口,旁边还有炼油中心,还有机场,还有医院,还有公路,整个配套经济设施就起来了,整个项目就起来了。这是新加坡教我们的,中国学了之后把它用得更成功,不都是中国的原创,开发区、经贸园区、主权财富基金,但中国的应用能力超强。还有世界银行、开发性金融,我们国开行把它用到了极致。
这么大的土地,这么多人口,几十年集中了练出来的活功夫,我学会了、浓缩了、转化了。如果不是中国这套转化,你自己摸索,还不知道要摸索几十年。比如“先污染再治理”,中国让那么多国家少走了弯路,少走了轻污染。整个世界都该感谢中国,我们浓缩的都是精华,所以西方不应该反对,真正的西方企业家是欢迎“一带一路”的,他可以赚钱,你把基础设施搞好了,他们可以投资搞软件。政客们觉得,这是你的“一带一路”,不是我的“一带一路”;尽管他们不反对“一带一路”本身,但因为不是他们的所以就反对了,于是他们嘢提出他们的“一带一路”,但他们又搞不成,连自己国内的基础设施都搞不好,毕竟太多私人资本,他们是矛盾的。我们现在强调,是跟其他国家一起,第三方合作,一起共同参与,但做起来,还是面对一些意识形态偏见。实际上,“一带一路”是最赚钱的,英国也早就投资“中巴经济走廊”,沙特主权基金也参与投资,所以经济上还是有道理的,只是被那些西方政客政治化了。
简单来说,中国成功的背后,是中国式现代化,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的一个浓缩;同时背后也是中华文明的包容,不是“一神论”的自以为是;再加上我们的国有企业,还有长远规划,以及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所以才能够帮助他们弯道超车,变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