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离开香港|享受科研——香港客观多元值得留下|走吧!2022

撰文: 王宁慧
出版:更新: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上周四(12月22日)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锐意循“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四大方向推进发展。对普罗大众来说,这些政策口号和自己毫无关联,但对于从内地来港、刚刚硕士毕业、正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从事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研究工作的马宋若文而言,《蓝图》绘画了不一样的未来。

2022,过得并不容易。很多年轻人远走他乡,但还有更多年轻人留下来守护家园,他们仍然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希望和这座城市共同承担、一起走得更远。

内地就业竞争压力愈来愈大。(资料图片)

荟萃中西
客观多元

马宋若文去年来港就读全球政治经济专业的授课制硕士,期间感受到香港学术氛围的莫大吸引力,对于导师所选取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决定在此发展,追随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马宋若文的导师想以此为背景寻找有价值的研究点。本科学习国际关系的马宋若文认为,香港非常适合研究中西关系,因为既能够连线西方文化,又可以连线中国内地,但如果只在中国或者西方国家做研究,可能不够全面,只有在香港,会比较客观和多元。她想深入探究相关议题,就要继续取得博士学位,不过目前还没确定是留在香港深造还是前往英美国家,但终究会回来工作。

可能因为本科是在广州就读,作为北方人的马宋若文觉得不难适应香港的生活环境,即使目前还不太会说广东话,好在大学的研究工作以英文为主,所以影响也不算太大。

在粤港澳地区居住了五六年,马宋若文感受到政府在大湾区建设和两地交流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她相信,当学校和研究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将会吸引更多学生,因为研究项目的推进需要较大成本,尤其一些些需要进行调研的项目。除了资金支持外,她认为,特区政府也很重视人才交流,例如在广州读书时,该校老师已经参加香港实习项目,也有不少香港学生前往当地进行交流;而她在香港求学时,也感受到校方积极为本地和外地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视野。事实上,香港高校历来重视国际化程度的指标,根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22年度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位列世界排名的第1、第3和第9名,有利于汇聚更多人才。

根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22年度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位列世界排名的第1、第3和第9名。(图片来源:泰晤士高等教育)

成果转化
急起直追

众多外地学生当中,马宋若文注意到,内地生毕业后比较愿意留港工作,不过很少有人从事研究,而是选择投身金融行业或者会计事务所。她有些同学,毕业后回到内地,不久后又返回香港就业,她相信这些同学之所以改变就业地点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喜欢和适应香港氛围;另一方面是香港工作机会较多,而内地就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今年内地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于2022年7月上升到19.9%,最新公布的10月数字轻微下降至17.9%。实际的就业情况可能比统计数字更加严峻,智联招聘释出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4月中旬,应届毕业生只有46.7%求职成功,低于2021年的62.8%,平均签约月薪为6507元,较2021年的7395元下降约12%。空前惨淡的就业市场使得赴港就业成为许多内地毕业生的考量,根据香港入境处的统计,在2022年1至9月,申请优才计划的人数为9252人,合共1853人获批,其中95%申请者来自内地。

不过,马宋若文也观察到,一些同学对留港就业持观望态度,因为近年社会变化导致香港在西方媒体上遭受非议,关口封锁等问题也使得香港的不确定性增多,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内地更加稳定。尽管如此,马宋若文仍然看好香港的发展。前几个星期,她参加由立法会选委界议员李浩然举办的创科交流会,更加深刻感受到很多政策都在鼓励香港加强与国家和世界的联络,“这个话听着就挺有动力的”,也相信香港值得她留下。

不过,马宋若文表示,要从事香港和内地的研究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科研成果比较难转化,两地的标准不太统一。科研转化率低是香港高校长久以来的问题,根据《香港01》报道〈创科发展蓝图|与资深院士吕坚对话:香港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多低? 〉,香港高校获批专利总数和知识产权收入显然落后于英美院校,因为政府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去引领高校做科研产业化的工作。马宋若文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资源,引领学生参加竞赛和讲座,帮助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从而鼓励更多科创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