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离开香港|停课网课复课——教育重担更重了|走吧!2022

撰文: 黄舜炀
出版:更新:

2022年疫情反复,教育界也变化多端——停课不停学、师生移民潮、《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出台、《基本法及香港国安法》测试、制订《教师专业操守指引》、——层层压力不断堆积,压在前线教育人员肩上。除此之外,教育人员还须兼顾教书、出卷、批改作业、管理学生、面对家长、应付评审、处理行政工作、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百上加斤之下,教育人员要将“人”的“一木一石”叠得牢固,千百倍的勤劳并非理所当然,迎面而来更多的是满满疑问和苦苦挣扎:还继续教书吗?还要留在香港吗?而对刚刚投身于教育行业的“社会新鲜人”,又是如何感受这一年来关于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巨变?为何仍然选择留下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2022,过得并不容易。很多年轻人远走他乡,但还有更多年轻人留下来守护家园,他们仍然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希望和这座城市共同承担、一起走得更远。

疫情反复,教育界首当其冲,学生要适应疫情带来的变化,而老师如是。(梁鹏威摄)

上课模式多变
教学重担不变

“疫情不断变化,都是不可控的因素。”一年将尽,坐在身旁的嘉慧回顾过去一年社会发生的大小事,道出她身在其中的感慨,还有作为教学工作者的辛酸。

2021年11月,本港第四波疫情见底,除旧迎新之际,复常初露曙光。始料不及的是,新年之初,传播力较强的Omicron变种病毒,迅速传入社群,市民迎来最严峻的第五波疫情,中小学复课无望。2月底疫情肆虐,3月初见顶回落,到6月Omicron持续变异,社会迟迟走不出阴霾,中小学生提前放完了暑假,进入每日快测的生涯;直到年底,特首李家超宣布解除多数防疫措施,经历停课、网课、半复课的中小学,全日面授指日可待。

市民的健康和生计大受影响,而对35.1万小学生和33.5万中学生而言,他们要在来回切换的教学模式——网上授课、半日面授,和反复多变的学校假期中好好学习及茁壮成长,重担便落在了前线的教学人员身上。在主流小学担任教学助理的嘉慧正是其一。

嘉慧是数学科的教学助理,同时负责学校社工组和特殊学习需要(SEN)学生组的工作,支援SEN学生上课,包括特殊学习困难、注意力不足、自闭症的学生,关顾他们的情绪需要。她还兼读特殊需要的教育学位,以实习教师身份,备课、教书和改作业。

任职小学数学科教学助理的嘉慧,表示疫情带来的种种变化,难免有些疲累。(影片截图)

SEN生难适应
冀教育局增援

过去一年里,嘉慧在工作、学业和实习中来回奔波,还要适应疫情带来的种种变化,难免有些疲累:“今年年初还在网课,到了四月,又变为半日面授,到了近一两个月,又恢复成全日制面授,对学生或者教育工作者,都很困难。”

特别是适应问题,学生养成半日面授的学习模式,要改回全日面授,他们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和社交需求,都在打破、重组。主流学生如是,SEN学生更如是。在疫情前,他们和主流学生一起上课,或许被视为异类,又或在学习或情绪行动方面遇到困难,本就需要更多支援;在疫情后,既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又要重新适应有别于以往的学习模式,无疑需要更多帮助——可惜当局资源有限,责任又压在教师身上。

嘉慧坦言,纵然教育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引和措施,如《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学校健康指引》、《就复课为学生提供的情绪支援》等等,帮助学校的教学工作,协助学生处理因疫情可能产生的情绪和重新投入校园生活;而学校和老师也都竭尽最大努力,协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但这些帮助似乎跟不上“不可控”的变化。她以“融化”表情形容这一年来的感受,“有时候是真的很累”,但疲累的时候,总会收到SEN学生的画作,花朵、心、人物和字迹——几笔的木颜色和感谢的话,惫意便一扫而空。

被问到曾否想过离开香港?嘉慧说没有打算:“其他地方都有问题和困难。即使有一天香港变差,都会想尝试坚持、留下。”她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刚工作不久,还未深入了解教育行业,仍想成为正职老师,为学生做更多;另一方面,又因为土生土长,家人和朋友都在香港,她也希望尽力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帮助更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