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离开香港|不甘心——尽一代人责任实践初衷|走吧!2022

撰文: 李淑瑶
出版:更新:

“有人对制度失望,选择一走了之表达对香港的心灰意冷。但香港是我们的根,这个事实不会改变,如果我们甚么也不做,下一代只会反复经历这个过程。我未必能做很多事,但我会‘尽做’,这是我作为这代人的责任。”立法会议员张欣宇助理、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四年级学生Morgan,正在学习如何更加成熟地参与公共事务。

2022,过得并不容易。很多年轻人远走他乡,但还有更多年轻人留下来守护家园,他们仍然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希望和这座城市共同承担、一起走得更远。

积极参与校政
学习有效沟通

Morgan曾经参加大学学生会组织,虽然遇到不少挫折,但总算感受到“政治”是怎么一回事:大学生会选择“上庄”(担任校内学生组织的内阁干事),多少都是关心政治,甚至希望改变社会,但始终缺乏经验,实践成果或与社会期望出现落差。

经过2019年反修例风波的冲击,不少大学生灰心丧志,学生组织更是一蹶不振,加上校方严加管理,“断庄”几乎成了新常态。但Morgan再接再厉,并不放弃任何参与校政的机会,如今担任学校委员会的学生代表,包括教务委员会、书店管理委员会和安全事务委员会等。之所以积极争取每一个参与决策的机会,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是因为他深信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明白作为社群一分子的义务和承担,也驱使他不断思考应该如何有效使用资源、平衡各方利益、达成有效沟通等。在校园里是,在社会亦是。

尽一代人责任
建设理想社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七一在港讲话提到“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之后,“青年议题”似乎也成了现届特区政府的“重中之重”——既成立“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又出台《青年发展蓝图》。然而,不少分析认为,林林种种的措施不过是把青年所面对的学业、就业、创业及置业等问题当成“青年出了问题”去处理,而不是作为“投资青年未来”去改革,因为当局仍与青年缺乏互信,不敢进一步赋权予他们参与更多公共事务。

政府若要凝聚青年打造理想社会,Morgan认为双方应该创建双向合作关系:一方面,政府不能因为年轻人缺乏经验就拒他们于门外,反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资源和关爱,好好培养他们的技能和知识,认真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创造更多可以让他们发挥所长的平台;另一方面,年轻人也要有合作的心态,不能凡事都站在对立面,尤其是因为他们未有足够经验和学识,即使对不同议题有些独特想法,也应努力学习如何实践而非空想。

被问到有否想过离开香港,Morgan一面疑惑反问道:“为什么要走?”他不甘心一走了之,既然香港问题多多,更应该留下来改变,更应该借此契机证明自我价值。他希望,年轻人能够积极思考怎样参与建设香港,就算空间有限、能力未够、一时三刻难有转变,都要全力以赴,才能把一个更好的香港交给下一代接棒——这是他这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