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过岭,寻幽探秘。《香港01》记者参加“沙头角故事馆”的活动,跟随废墟达人刘李林到新界东北行山。在打鼓岭及沙头角一带的山岭村落中,仍然保留了不少战时遗迹,可说是碉堡处处:最古老的有村民防备山贼的民用碉堡,最多的是日军在二战时用来防备盟军反击的军用碉堡,而历史相对较短的有警察的麦景陶碉堡。
在打鼓岭的莲麻坑村附近,有个地方叫嚤啰楼,因为这里有座荒废了的前英军的警备站。当时有来自印度的英兵在警备站驻守,而香港人俗称那些戴头巾的印度人为“嚤啰”,所以此地就叫做嚤啰楼。(颜铭辉摄) 在马路边有间废弃的高脚屋,为何内陆地区都有这种类似大澳棚屋的建筑?刘李林表示,这是“藏宝屋”,以前村民遇上洪水时,会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放到高脚屋上,以免被水淹浸。“藏宝屋”已被荒废多年,通往屋内的木梯亦已经破烂。(颜铭辉摄) 白花山及白虎山是香港其中两座最近内地边界的山,上面都有碉堡。在较矮的白花山上,山顶的直升机坪旁,有座面向北方的日军碉堡,碉堡上有风向标及去水坑,结构完整。(颜铭辉摄) 从碉堡望出去,全是深圳的景色,还可远眺云雾中的梧桐山。(颜铭辉摄) 白虎山上至少有4座荒废的日军碉堡,包括山腰有一座,近山顶亦有一座,结构与白花山上的大同小异。在二战时,日军在新界北兴建碉堡,并非用来对付游击队,而是用来防御从中国内陆南下的盟军。(颜铭辉摄) 在白虎山上,最值得留意的是以前警察兴建的麦景陶碉堡。在新界北共有7座麦景陶碉堡,它们是观察哨站,守卫边境,阻截非法入境者。白虎山的麦景陶碉堡现为二级历史建筑。(颜铭辉摄) 除了军方及警方,在上世纪初时,新界北的村落为了抵抗山贼或者其他村落的入侵,亦会兴建民间的碉楼。在白虎山南边有条村叫香园围,村内仍有一座4层高的碉楼。刘李林表示,香园围的村民以万姓为主,而碉楼就在上世纪20年代兴建。(颜铭辉摄) 离开香园围,越过平原河,就到木湖村。村内有两座荒废的瓦窰,外界称为木湖瓦窰,估计瓦窰约10米高,入面有蝙蝠居住。刘李林表示有次入瓦窰拍照,事后在照片上数到有逾百只蝙蝠,所以瓦窰地面上满布蝙蝠的粪便。(颜铭辉摄) 在木湖瓦窰附近,有座以前村民兴建的碉楼,外表与香园围那座相若,这座有3层楼高。不过,这座碉楼日久失修,从外看好像仍然完好,但内里的梁柱已经倒塌,顶部亦穿了一个大洞,不宜入内。(颜铭辉摄) 在沙头角附近的山咀村,村后的山岗有很多日军留下来的军事遗迹。就在山路旁,已经见到有日军在二战时所挖的战壕。战壕如长蛇般横卧山林之中,贯通多座军事设施。若果没有熟路的人带领,千万别走进战壕。(颜铭辉摄) 二战时日军为了抵御从沙头角南下的盟军,所以在沙头角一带兴建碉堡。据废墟达人刘李林指,在二战后,英军接收了这些军事设施,并继续使用。不过,这些碉堡已成废墟,有的仍然完整,但有的因为山泥倾泻,其出入口已淹没在泥土之下。(颜铭辉摄) 山上还有这些用木条搭建并盖上铁皮的建筑物。刘李林称这些不是日军所建的,而是英军在战后兴建的物资站。(颜铭辉摄) 不过,山上有个毫不像军事设施的东西,反而有点像日式露天风吕。在一个凹入去的位置,三面的墙壁都经精心装修,铺好了石块,而在中间还有一个方形的小池,至今仍有水。(颜铭辉摄) 承接上一张,这是那三道石壁间的水池,现时入面还有积水。刘李林表示,在战壕中发现一个很用心建做的水井,可见当年打仗都好珍惜淡水的保护。(颜铭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