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图辑】湾仔后山多军事废墟 由英军机枪堡行到日军山洞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到港岛的湾仔行山,军事废墟可能就在左右。《香港01》记者随废墟专家刘李林行山,在黄泥涌及渣甸山一带寻访军事遗迹,有的是英军所建,亦有的是日军所造。虽然这些废墟隐没山林之中,但大致上仍保持战时容貌,让我们用照片带大家一窥这些被城市人遗忘的军事废墟。

二战期间,加拿大旅长约翰罗逊指挥西旅军,在位于黄泥涌峡的地堡抗击入侵的日军。在1941年12月19日早上,日军以密集炮火强攻,地堡失守,罗逊阵亡前与指挥官通话,声言会冲出地堡与日军决一死战,最后英勇捐躯。如今地堡与营房破落,逐渐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潘思维摄)
1941年12月19日是香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日,香港守军约450人阵亡,大部分都在守卫黄泥涌峡时战死,而他们英勇奋战,亦令日军伤亡惨重,死伤超过600人。营房上生锈的窗框,静候追寻这段历史的人。(潘思维摄)
望往营房,入面有张碌架床,难道是英军或者日军留下来的吗?废墟专家刘李林表示,战后有人占据空置的营房居住,相信床是后人居住时留下的。(潘思维摄)
离开西旅指挥部,往山林出发。山林野岭之中,一个秘洞混在其中。尽管它披上了藤蔓,枝叶怀抱,但掩盖不到它的真面目。这个由混凝土兴建的山洞会通往何方?是否能够带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潘思维摄)
走进漆黑的山洞,行过笔直的长廊,尽头处拐个弯,豁然开朗,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其实,那些不是窗口,而是“枪口”才对。这个是英军留下来的机枪堡,当年士兵将机枪架起来,攻击堡外的敌人。(潘思维摄)
望往机枪堡的天花,发现有个圆柱形的洞,通往上方。这个是机枪堡的瞭望台,入面的士兵可以爬上去,透过细窗观察外面的情况。(潘思维摄)
走出机枪堡,爬上顶部,见到上面布满枯叶及枯枝,瞭望台的外面亦满是藤蔓。(潘思维摄)
机枪堡的外墙有碎石,顶部亦有一层石块,这些都是为了令机枪堡融入大自然环境中的“保护色”,所以有时行山经过,都可能错过两旁的军事遗迹。(潘思维摄)
在一处废弃了的前英军观察站旁,有小路通往一间的小石屋,其石墙相当厚实,而且坚固。这间小石屋有什么用途?(潘思维摄)
走入这间小石屋一看,见到石台上有个圆形的坑洞;可能大家都猜到,这是一个厕所。(颜铭辉摄)
蹲在这个英军废弃的厕所上,感觉头顶有阵凉意,擡头一望,发现厕所的正上方有条方形的气道。(颜铭辉摄)
这军事废墟之旅的最后一站,是一探日军留下的山洞。日军的军事设施比英军所建的简陋,亦较难行,洞中高矮不一,有时要弯低身甚至伏在地上过。这个日军山洞被称废墟专家刘李林为“蝙蝠洞”,因为入面住了很多蝙蝠。(颜铭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