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香港山人】公开废墟会带来破坏? 刘李林:废墟是大家的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废墟用自身的消亡,诉说历史的变迁。
废墟达人刘李林近年不时带人寻访山野废墟,他难以回避一条经常面对的问题:究竟应否将废墟公开?废墟日久失修,前往废墟可能有危险性,而且游人多的话更可能造成破坏,但刘李林的立场十分清晰,“废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只不过大家遗弃了它们。”

刘李林近年经常带人参观香港山野中的废墟。(颜铭辉摄)

刘李林在1990年代初开始行山,走遍香港山头野岭,走访不同山野废墟,并于2013年撰写《香港废墟导赏》,有系统地向公众介绍香港的废墟,而他亦开始废墟导赏,带公众走入城市与山林中的废弃建筑物。刘李林说:“废弃的东西一样有历史,只不过它正在走一条衰败的路,它可能反映家道中落、政策改变、经济及科技的发展令到一些东西被遗弃。”

记者跟随刘李林到湾仔的后山寻访废墟,有的需要走过崎岖小路,亦有的环境一片漆黑,但刘李林强调,他已经评估过风险,才带团入去,“我可以介绍给你,有这些东西存在,但之后你怎样去玩,我就无法控制了。”

“不担心废墟被破坏,它已经被破坏”

刘李林喜欢研究废墟,但担心其他人误解他的想法,他不抗拒但不主张保育,“我最怕别人以为我主张保育废墟,我不坚持要保育这些地方,如果个个地方都要保育,那有那么多钱!而且有时保育会失了原本的味道。”但不保育的话,废墟岂不会步向消亡,他表示这就是废墟的命运,“我不担心废墟被人破坏,因为它已经被人破坏了。”

刘李林表示会评估过废墟的安全,才会带人去。(潘思维摄)

“废墟不是我的,是大家的”

无论是行山,还是探废墟,近年都要面对一项争议,当有人或媒体将某些景点或秘点公开后,那个地方就会变成“旺角”,人山人海,垃圾满地,例如大东山、大棠或玉桂山。刘李林的著作及导赏逐渐让大众认识香港的废墟,但会不会担心吸引太多人慕名寻幽探胜?刘李林表示:“废墟不是我的,是大家的,不过大家遗弃了它们。这些地方不是属于某些人,将它们收藏起来又有什么意思?”

刘李林认为香港不是太多人喜欢去废墟,就算公开了,都不会人山人海,“郊野废墟的垃圾不多,因为少人去,有些可能是以前屋主留下来,慢慢凋零,而非有人入去丢垃圾。”尽管被荒废就是废墟的命运,但作为参观废墟的过客,宜用双眼去欣赏历史,不要留下任何东西除了足迹,不要带走任何东西除了照片,更不要破坏或涂鸦地方,因为正如刘李林所言,废墟不是属于任何一个而是大家的,你也希望明年今日再来,废墟不会变成游人垃圾岗。

刘李林认为废墟是大家的,不应该“收埋收埋”,所以他想更多人认识这些地方。(潘思维摄)

“没有人说过这些地方不可以公开”

刘李林不认同一种近年流行的风气,有网民会批判别人公开值得观赏到访的地点,“现在香港有个问题,有些人觉得公开了地方,就会吸引到很多人去,他们就会在网上不高兴,因为公开之后就有破坏。有时都几尴尬,当你决定公开时,好像违背了部分人的意愿及要求。不过,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要求是谁定的,从来没有人说过这些地方不可以公开。”不过,他也明白有些废墟本身属于是私人地方,所以不便公开。

刘李林又说:“在网上出现了一种现象,会有人告诉大家他去过某些地方,但又不想告诉你怎样去。这些人很矛盾,不想别人知,但你又要将照片放上Facebook,你要公开让别人知,你去过这个地方,但你又不想人知这是什么地方。这种想法很孩子气,我威就可以,但别人威就不好了。”他续说:“我不喜欢将好东西收藏起来,正如我有时问老师傅搜集资料,如果他们不告诉我,我会在心中觉得‘有冇搞错’,因为这些东西是公用的,全是大自然的。”

刘李林表示在台湾及日本都有介绍当地废墟的书籍,但甚少有书介绍香港的废墟。(颜铭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