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长者孤独感高加速失智发生?1事加剧长者社交退缩及压力
台湾国卫院最新研究发现,长者孤独感愈高,语言理解能力愈差,恐加速认知退化,可作为失智的早期指标。
长者高孤独感 加速失智发生
台湾国卫院携手台湾中研院、台湾国科会、教育部、台湾阳明交大、台湾中山医大等跨领域合作,运用脑波技术深入探讨孤独感对健康老年人语言理解的神经影响。
相关文章:失智症|熟悉地方迷路属失智症警号 10大前期征兆放任不管恐恶化👇👇👇
研究团队招募了50位、平均年龄约66岁的健康长者,利用语意分类任务测试长者语言理解能力,同时透过脑电波仪记录大脑活动,并特别关注语言理解代表性的N400脑波反应。
受试者需判断出现词汇的是否符合先前提示的词汇类别,提供的语汇包含典型词汇、非典型词汇和错误词汇,非典型词汇是指语意连结较弱但仍合理的词,像是判断词语是否属于某类,如电视是不是一种家用电器。
相关文章:脑退化|日日食柠檬百岁人瑞脑年龄只30岁!5动作防失智手指分叉?👇👇👇
结果显示,虽然所有参与者在行为表现上,都能正确分类词汇,但高孤独感长者在面对非典型词汇与错误词的N400脑波反应相近,显示语意辨识与处理能力明显受损,在语言理解上出现难以察觉的困难,而这类脑波特征正是过去在失智症早期患者中所观察到的神经指标之一。
台湾国卫院高龄医学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员黄绪文表示, 此研究提供了关键神经科学证据,显示即便尚未出现明显认知退化,孤独感高的老年人已可能在大脑层级,展现出类似失智早期的变化。
孤独感可视为认知退化风险因子
黄绪文提到,这项研究发现也为高龄照护中的医护沟通提供重要启示,当照护者未能察觉长者因孤独感导致的语言理解困难,继续使用一般沟通方式,极可能出现“有沟通却未理解”的无效沟通状况,导致长者误解、挫折,甚至进一步社交退缩,不仅降低照护效率,也可能让长者感到更加孤立,加剧心理压力与孤独感,形成恶性循环。
黄绪文说明,语言理解是社交互动与认知健康的关键环节,建议政府与长照机构,应将孤独感视为重要的认知退化风险因子纳入常规评估,并设计结合语言训练与社交介入的多元策略,像是透过团体讨论、主题式语言练习,帮助长者维持语言能力与社交参与,进一步延缓认知老化、提升生活品质。
相关文章:补脑饮食|迟钝冇记性精神难集中?补脑6大营养素早餐必吃蛋白质👇👇👇
黄绪文也建议,照护现场专业人员需更敏锐观察,长者的语言反应与理解能力,根据孤独感与认知状态调整沟通方式,例如采用具体简明的语句、搭配视觉提示、重复确认等策略,可显著提升高孤独感长者的理解与参与程度,促进更良好的医护互动与心理支持。
台湾国卫院高龄研究中心执行长许志成认为,语言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孤独感削弱语言理解,可能让老年人在社交场合更容易出现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社会隔离,研究揭示了神经机制,为社会对孤独问题的认知介入打下基础,未来研究团队将持续追踪高龄者孤独感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索有效的认知与语言训练介入方式,期望为高龄健康促进提供更多实证依据。
延伸阅读:
独居=孤独?专家答案是“不”!经济独立和身体健康是首要 还要多做1件事
【本文获“健康2.0”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