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走不稳容易跌倒?中医教刺激3关键穴位强化平衡、防跌倒
中风后意外伤害风险高,逐渐成为长者健康隐忧,台湾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主治医师林舜谷以长达6年以上的全台湾资料库,追踪超过10万名新诊断中风患者,深入探讨针灸治疗对降低跌倒与车祸等意外伤害的保护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针灸治疗的中风患者,其意外伤害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受针灸者,每千人年仅10.2宗,相较之下未治疗组达15.8宗。经统计模型校正多项共病、使用安眠药等变项后,针灸治疗者的意外伤害风险下降了26%,证实针灸在提升中风患者平衡与行动能力上的实质助益,且效果无论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皆呈现一致。
如何区分梗塞型和出血型脑中风(按图看清👇👇👇)
相关文章:脑中风|中风2类型如何区分?脑动脉瘤病程快应注意5大初期症状
中风与针灸的关联性
一般而言,中风可以分为出血型或是缺血型,一种是血管破裂造成的脑部损害,一种是脑部血管阻塞造成脑部缺血、影响正常功能。而脑细胞的坏死没有办法再生,这也是中风为什么会造成巨大后遗症的原因,而且急救拖愈久、失能情况愈严重。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中风代表气血不通,也就是身体失去了维持正常运作的能力;又好像是身体“当机”,无论是血管塞住还是出血都是一种表现,并不是发病的原因,但急救的时候,必须先让当机的状态活化,才能争取急救的时间,把后遗症降到最低;申言之,针灸,是给满布血管神经的穴道一个刺激,启动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把中风的原因解决。
相关文章:脑中风|中风突然发生避无可避?一文认清脑中风5大前兆助预防👇👇👇
“照海穴、耳门穴、梁丘穴”助中风患者脚踩稳头不晕
为了协助中风患者强化平衡感、预防跌倒,林舜谷建议民众在日常保养中可以适当刺激三个关键穴位,分别是“脚踩稳-照海穴”、“头不晕-耳门穴”以及“迈开步-梁丘穴”:
1. 照海穴:位于足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从内踝骨尖直下约一横指宽的位置,取穴时可让患者盘腿或采坐姿,找到内踝骨下方明显的凹陷点即是。建议每天以拇指适中力度按压照海穴,每次一至两分钟,有助于促进下肢肌力与本体感觉的稳定,强化“脚踩稳地”的能力,对于步态不稳、容易跌倒的中风患者有良好的辅助效果。
2. 耳门穴:位于耳珠前方、张口时可摸到的凹陷处,是耳区重要的气血交会穴。建议以食指轻轻按压或点揉,每次一至两分钟。刺激耳门穴可以帮助调节内耳前庭系统的功能,改善中风后常见的晕眩和平衡感失调问题,使头部感觉更清晰,行走更安全稳定,因此有“头不晕”的辅助效果。
3. 梁丘穴:位于大腿前侧,膝盖髌骨上缘向上约两寸(约三横指宽)的肌肉隆起处,压之有酸胀感即是正确位置。取穴时可采坐姿或半屈膝姿势,方便找到肌肉隆起点。建议以指关节轻敲或拇指持续揉按梁丘穴,每次两分钟,可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与步态协调性,帮助患者“迈开步伐”,进而降低跌倒的风险。
相关文章:脑中风|如何预防再次中风?日常保健10招切勿暴饮暴食有充足睡眠👇👇👇
除了穴位刺激外,林舜谷也建议中风患者配合简单的平衡促进运动,例如“扶墙单脚站立训练”,双手扶墙,单脚擡起,左右各维持30秒到1分钟,逐步延长时间。若平衡能力尚可,也可以进行双脚并拢站立、闭眼维持10至20秒的训练,以加强本体感觉及前庭系统的协调。这些方法简单、安全,搭配穴位保养,可以有效促进中风患者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减少意外跌倒发生。
林舜谷强调,透过中医介入可以让更多中高龄族群在历经大病后仍能维持自立生活、降低二度伤害的风险,更能提升整体生活品质。
延伸阅读:
骨科名医:腰痛多躺有道理!椎间盘突出不想开刀,卧床休息是缓解良方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