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身|维持健康、控制体重靠运动!医生教3招养成运动好习惯

撰文: Heho健康
出版:更新: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死亡率第4大危险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与其相关。医师提醒,已有大量医学研究证明,规律运动的好处,除了降低疾病、癌症发生风险,也能改善慢性病症状,全面强化身心。

据台湾教育部体育署“中华民国112年(2023年)运动现况调查结案报告书”显示,台湾人不运动最主要是因为工作太累,其次为懒得运动、因工作没有时间。因此,如何建立对于运动正确的认知与行动,以维持长久的运动习惯是有其必要性。

相关文章:运动|缺乏运动容易引发6大健康危害 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找上门👇👇👇

+10

运动好处多,维持健康还能开心放松

台湾联安诊所家医科医师陈采泛表示,规律运动可降低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或心脏病患者则可以透过运动协助控制血糖、体重及心脏功能,并降低死于心血管疾病风险。

除此之外,运动可以减缓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与僵硬,可减少关节炎、髋关节骨折及长者跌倒的机率。运动亦能改变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质,并降低患乳癌、大肠直肠癌、前列腺癌(摄护腺癌)的死亡率。

而运动能刺激脑内激素让人拥有正向感受,使人们感到放松、减少焦虑,甚至能深化自信心,预防抑郁、焦虑等身心症状的发生。此外,运动也有助于脑部认知能力,提高专注力及创意发想,对于失智等脑退化疾病预防有所助益。

陈采泛指出,规律的运动还可以强化身体的肌力与体能,并优化心血管循环系统与肺部的功能,更有能量与体力面对日常的各种繁杂任务。而借由运动走出户外,还可体验社交乐趣,好处不胜枚举。

运动有什么好处?(按图看清👇👇👇)

+3

相关文章:运动可降三高、改善肥胖及防高血压?日教练揭这运动最适合现代人

医师推荐,养成运动好习惯3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给成年人的运动建议为“每周从事150分钟以上的中度身体活动”。“中度身体活动”是指持续从事10分钟以上运动后,略感疲累,呼吸及心跳较平常快,并有稍微流汗情形。

陈采泛进一步说明,像是健走、慢跑、登山、游泳、上下楼梯、有氧舞蹈、骑脚踏车、跳绳、水中走路等,都属于中度身体活动。她建议,想要养成运动好习惯,有3方法可协助成功改变。

相关文章:运动健身|哪些人适合微运动?5方法确认身体状况微运动整顿身心👇👇👇

+14

设计可实际执行的计划与期待

陈采泛指出,安排的运动计划较有可行性时,除了可让实际行动的机会增加,也能从计划实际实行的过程中,感受安排生活的主控权与自由感,摆脱困难重重、反复失败的负向恶性循环。

1. 弹性安排时间

若因体耐力无法负荷,或日常行程安排受阻,而无法持续运动1至2个小时,可以改为透过每天30分钟的运动时间完成每周150分钟运动所需,或拆成每天各2次15分钟运动也可行。实际累积下来的运动时间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减肥|高强度运动燃脂效果不高?想瘦身减重这样做运动最有效👇👇👇

+3

2. 可近性地点

陈采泛提醒,若前往特定运动场太远,可能会影响想运动的决心,不妨将运动安排在居家环境,或将运动地点改至公司或居家附近,就可能增加愿意出门运动的机率。

3. 可观察或量化目标

使用各种运动数据软体或社交平台,记录每一次运动的距离、速度、次数、重量等资料。透过记录与回顾能够给予自己直接与正向的回馈,也能从中获得动力。

观照自己的感受

陈采泛说,请跳脱以往对于运动的成见,询问内心真正想法:我喜欢户外还是室内的活动?我享受团体,还是个人运动?我渴望尝试什么新的运动呢?我偏好独自运动还是结伴运动呢?借此确认自己的行动意愿与方向。

此外,尝试养成运动习惯前,多数人可能会有“担心花费、抗拒受伤、害怕失败,或者对身体样貌感到担忧及焦虑”,这些负面情绪都可能使人裹足不前,尤其在实际行动与体验以前,恐惧时常会因为未知而被过度地放大。

陈采泛提醒,关照情绪,辨识感受,若此时可以获得来自家人、朋友,或者是专业人士实际及情绪上、社交上的支持,更有助于在分享经验、目标、成就中,保持专注及热忱。

闪到腰的当下该怎么办?腰痛该冰敷还热敷?(按图看清👇👇👇)

+4

相关文章:腰痛|扭伤腰疼痛难耐应该如何处理?把握这时机1招伸展助纾缓

建立内在动机

陈采泛说,透过自我探问,找到属于自己愿意运动的内在动机。当拥有自己的内在动机,会比起显而易见的外在动机,如体重下降、体态改变或是他人肯定等,更能够支持我们维持生活习惯的改变。

例如,“我想要健康而能够完成我生命中的梦想”,或者“我想要健康而可以清晰也自在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等,对于规律运动的想法可以从“我应该”、“我必须”的角度,转换为“我愿意”、“我想要”。

认知的转换与厘清,让你可以重新认识运动所带来的想像与期待,并强化“身而为我”的意义与价值感。另外,当面对各种改变生活习惯的阻力时,拥有专属的内在动力,在面对阻力时就有了跨越困难的机会。

延伸阅读:

运动时是“燃脂”还是“耗糖”?一张图看懂燃脂最佳运动强度!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