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腹痛胃出血未必胃癌 基质细胞瘤常见于胃部可恶化变癌

撰文: 医护随笔
出版:更新:

提起胃部不适,除要留意胃癌外,其实胃肿瘤亦不可忽视。
港人生活节奏急促,连三餐都要急赶的吃,不少人都因此受过胃痛、腹痛折磨,但原来这些征状也可能是胃部出现肿瘤的警示,而部份胃肿瘤更属恶性,应及早诊断及接受治疗。
想对胃肿瘤有更多了解,可参考由肠胃及肝脏科专科医生吴志豪撰文,就胃部“非上皮”肿瘤的种类及治疗方法所作的解说。
撰文:吴志豪医生

虽然腹痛常见,但绝不能忽视身上的痛症。(Getty Images)

什么是“非上皮”肿瘤?

相信大家都有吃过动物的胃或肠脏,都会留意到动物的肠胃壁是由数层组织而成,人类在这方面当然也不例外。总括来说,肠道其实是由三层组织组合而成,包括“上层黏膜”、“ 下层黏膜”及“间质层”,而大部份增生疾病,包括常见的胃腺癌或胃瘜肉,均由上层黏膜细胞增生而成。

至于“非上皮”肿瘤(Subepithelial tumor),顾名思义,是指由非上层黏膜皮细胞增生而成的肿瘤。随著内视镜的普及应用,胃部“非上皮”肿瘤的发现病例已不断增加。在内视镜,“非上皮”肿瘤的表征往往是肠壁凸起,而上面的黏膜却跟其他黏膜没有异样,情况就好像一个盖在被子内的枕头一样。

4种常见胃部“非上皮”肿瘤(按图了解):

基质细胞瘤成因未明

常见的胃“非上皮”瘤主要有四类,包括“脂肪瘤”、“异位胰”、“平滑肌瘤”及“基质细胞瘤”,前三者均为良性疾病,而基质细胞瘤则是最常见的“非上皮瘤”,亦有机会转化成恶性的肿瘤,可变成癌。恶性基质瘤与一般胃腺癌不同,但都一样可以转移到其他器官,亦能致命。

医学界一般认为,基质细胞瘤是由胃部“间质层”中的Cajal细胞(ICC)所长出来的,这些ICC细胞常被称为胃肠道的调节器,调控肠壁自主神经和平滑肌间的协调,使肠道正常蠕动。不过医学界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基质细胞瘤的形成原因,但相信它是由于基因变异而成。

基质细胞瘤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的部位,也可发生在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其中胃部最为常见。

小型基质细胞瘤 内视镜检查发现

小的基质细胞瘤一般没有症状,多数个案都是在内视镜检查中无意发现;但随著肿瘤的变大,它会引起部分明显的症状。

肿瘤变大可引起的症状(按图了解):

+3

区分基质细胞瘤:超声波内视镜

问题来了,医主有什么方法把基质细胞瘤从其他良性“非上皮”瘤,如脂肪瘤、异位胰、平滑肌瘤之中分别出来呢?由于所有“非上皮”肿瘤的上层黏膜与周边黏膜是没有分别,所以一般胃镜组织化验是没法分别出凸起的肿瘤属于哪一种“非上皮”肿瘤,情况就如抽取被子样本是无法得悉底下枕头的成分一样。因此,医学界多年前已引用超声波内视镜技术,即在内视镜的镜头尖端加上超声波探头,藉超声波影像来帮助医生把基质细胞瘤分别出来;在有需要时,医生还能用超声波导航作刺针组织抽验,以增加诊断准确性。

肿瘤大于2厘米需切除

了解基质细胞瘤的大小是能准确推断它的恶性倾向风险。一般来说,少于2厘米胃的基质细胞瘤,可考虑追踪或内视镜切除,但若然肿瘤大于2厘米,则一般需要藉腹腔镜手术或传统手术切除。而高危复发者或有肿瘤细胞转移者,更需要伴以标靶药物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增加治疗效果。

肠胃及肝脏科专科医生吴志豪(撰稿人授权提供)

相关文章:【肠胃炎】转季小心易腹泻! 学懂分辨病毒性及细菌性肠胃炎

【肠胃炎】转季小心易腹泻! 学懂分辨病毒性及细菌性肠胃炎(01制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