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健康|高温易引发心肌梗塞恐致死!一文认清发作前9大征兆
端午过后,香港、台湾正式进入夏天,动辄摄氏30多度的高温不仅让人吃不消,“心脏”也受不了。心脏科医师床临床观察发现,高温对健康危害相当大,特别是三高患者夏天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相当高,且致死率高。
医师提醒,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民众,炎夏更要注意水分补充,如果尿液颜色偏深黄色,表示体内水分不足,应尽快补充水分或电解质饮品,以免引发心脏危机。
为什么夏天心肌梗塞风险高?(按图👇👇👇)
心血管疾病始终位居台湾人10大死因中第2名,平均每24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病,缺乏规律运动、不健康饮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过重或肥胖、吸烟及过量饮酒等问题,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虽然天气冷对于心脏血管伤害较为明显,但是高温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台湾国泰医院心血管中心心脏加护病房主任张钊监表示,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会好发心血管疾病,只是诱发机转不一样。他分享临床经验,夏天出现心肌梗塞的人数并不亚于冬季,因此本身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族群,炎炎夏日除了预防中暑之外,更应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为什么夏天心肌梗塞风险高?
至于夏天为何容易发生心肌梗塞?张钊监分析原因,夏天气温升高,人体血管扩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体水分蒸发让血液变得浓稠,容易出现冠状动脉堵塞,严重时恐会导致心肌梗塞,而脱水现象也会让心跳加速,引发心律不整或心脏衰竭。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有何差异?(按图👇👇👇)
相关文章:心脏健康|心绞痛、心肌梗塞有何分别?一文看清症状、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冬季确实是心肌梗塞好发的季节,但当夏季气温特别高的时候,因急性冠心症而至急诊的人数跟冬天差不多。研究更发现,当气温超过30℃时,发生急性冠心症的风险会渐渐升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温度超过31.5℃,风险会增加近3成。
外国有研究更指出,温度每上升1℃,整体的死亡风险会增加3%,如果病人同时伴随高龄或糖尿病,更会提升高温引发冠心病而死亡的风险。张钊监强调,天热汗水流失多、蒸发快,若未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体内因缺水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栓风险,进而导致心肌梗塞。
夏天血液黏稠 增加血栓风险
此外,夏天排汗过多,会使体内的钠及钾离子不平衡,影响心肌收缩,提高心脏病发作风险。张钊监分享临床案例,台湾55岁的陈先生是标准上班族,最近天气炎热,偶尔感到呼吸喘、甚至出现胸闷等症状,稍稍拍拍胸脯、休息约一分钟就有改善,因此自觉体健的不以为意,只以为是过胖造成。
不料,日前他突然喘不过气,全身冒汗,几近晕厥,同事急忙打求助电话,救护员抵达现场时,陈先生已心肺功能停止,高级紧急救护技术员立即现场以AED“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施予电击。经过二次电击才恢复心跳呼吸,就近急送台湾国泰医院急诊室,于送往医院途中,救护车上再度电击两次。
到急诊室后,经过连串医疗处置后,终于顺利恢复心跳呼吸。急诊医师判断心电图为急性心肌梗塞,立刻会诊心脏科医师,并启动心脏心导管小组,为陈先生实施紧急心导管治疗进行支架置放术,经过冠心症救护团队的适当医疗处置后,患者恢复健康返回职场工作。
相关文章:护心|戒烟1年即降罹患心脏病机率?多运动戒糖6招助保持心脏健康👇👇👇
心肌梗塞发作前有哪些前兆?
美国心脏协会呼吁心脏病患者、50岁以上及体重过重的民众,应特别注意热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在中午至下午3点应避免到户外活动;外出时尽量穿著通风、浅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阳眼镜、在阴凉处适当休息以避免热伤害,并多补充水分,遵循医嘱服药。
台湾国民健康署署长王英伟则提醒民众,夏天除了要预防中暑外,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民众,若发生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恶心、冒冷汗、头晕或晕厥等症状,可能是心脏病征兆,千万别以为是“高温”引起的症状,最好尽速到医院就诊,以免错失治疗时机。多数的心肌梗塞在发作前一个月内,身体会出现以下征兆:
- 胸部闷闷痛痛的,感觉喘不过气。
- 感觉胸口被重物压住,但说不出正确痛点。
- 不明原因的上腹痛、牙痛、喉咙痛,或是左肩膀、左背、左手臂、左手肘、下巴、背部任何一个地方感觉酸麻痛(辐射性疼痛)。
- 呼吸变得短促。
- 恶心想吐。
- 觉得头昏脑胀或是晕晕的、意识不清。
- 冒冷汗。
- 脸色变得苍白。
- 女性常以疲倦、失眠、焦虑等非心脏相关症状出现。
延伸阅读: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