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玩具唔系咁玩”、“唔好敲台”…这些常犯错误或妨碍幼儿发展
陪伴游戏,看似轻松平常,但认真陪、用心参与、不干扰,却有助于增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与想像力。亲子共玩时,透过修正期待与放下主导权,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只玩得更精采,彼此间也能因此缔造更多话题,强化亲子间的情感连结。
宝宝出生后,除了照顾饮食与睡眠,陪玩,也是育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游戏,是孩子的每日大事,玩得好,促进孩子的各项发展,但陪(玩)得好,则需要家长认真学习。
家长陪玩有学问? 掌握以下三点促进孩子健康成展,令亲子间关系更紧密▼
1. 依阶段不同:尊重孩子的不同玩法
孩子出生后,基于爱护的心情,他的任何需求,爸妈都想好好完成。玩具,通常是爸妈表达疼爱的方式之一,无论是想让玩偶陪着宝宝睡觉、让宝宝咬,或是让宝宝尽情游戏,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长为宝宝买玩具的动机。但细心的家长一定也曾观察到,无论买什么玩具,1岁~1岁半之前,孩子最有兴趣的物品仍然是遥控器、卫生纸、拖鞋或家中常见的居家用品,新买的玩具经常在孩子手边敲敲、摸摸、啃啃后,一下就失去兴趣了。难道孩子对玩具没兴趣吗?
台湾奇威专注力教育中心执行长廖笙光表示,1岁之前,孩子多半只对有声光效果的物品感到有兴趣,听到玩具会唱歌、按按钮、敲桌子有声音,就会觉得有趣,但说明书上玩具的操作与正确玩法,对1岁之前的宝宝来说,并无意义。大约1岁~1岁半,宝宝开始会模仿,也许不懂操作方式与意义,但会学着大人将玩具电话放到耳边,逐渐开始能做出符合玩具功能的动作,而不再只是敲敲打打。
廖强调,不同年龄层孩子对玩具的兴趣不同,1岁之前,孩子寻求声光刺激,1岁半开始出现模仿动作,2岁~2岁半,可以模仿一系列的动作,如:切蛋糕、放盘子、分送食物等,3岁则开始角色扮演、5岁开始在游戏中加入剧情。因此,家长给予玩具时,须顺着孩子的发展调整期望,不要期待1岁的孩子拿了玩具刀子就知道要切玩具水果,或是阻止1岁前的孩子透过敲打玩具制造声响。
2. 放下主导权:陪孩子天马行空
除了提供玩具之外,与孩子一起投入游戏中,能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与话题,并让孩子喜欢与爸妈一起玩、分享心情。廖笙光建议,陪伴孩子游戏时,家长应退居为参与者与观众,让孩子主导游戏,无论是角色扮演或剧情走向,爸妈只需要做到观察与倾听即可,应避免过多的批评与指导,才不会扼杀孩子的想像力。
例如:当孩子决定要上菜时,爸妈不用插话:“你肉都没切好,怎么就要上菜了?”或是孩子决定让企鹅成为娃娃的宠物时,不需跟他说:“可是企鹅很难养、无法变成宠物”之类过度干涉与批评的言语。或是有些家长因为个性比较急,做事习惯按部就班,与孩子游戏时,也希望孩子遵循正确步骤或不允许慢慢动作,此时建议家长,与其在游戏中不经意地阻碍孩子想像力或造成孩子游戏的压力,不如为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让他自在地在自己设定的剧本中扮演喜爱的角色,方能让游戏带给孩子更多学习与价值。
3. 玩具:不求绝对精致
廖笙光也指出,许多家长对于玩具有莫名的坚持,认为孩子玩煮饭仔时,锅子、餐具要拟真、材质要讲究,不像锅子的不能当锅子、不像碗盘的不能当餐具,但事实上,孩子连地上的树叶都能当锅铲、树上掉落的小果实都能当菜肴,要求玩具的精致度有时反而可能扼杀孩子的想像力,让游戏变得像工作指导,失去“象征”与“想像”的空间,不利孩子的想像力与应变能力发展。建议家长在游戏时,放松心情,以轻松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玩乐,把主导权交给孩子,让亲子共同徜徉于丰富想像中,陪孩子一起天马行空。
陪玩,是每个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才开始学习的功课,玩得好,孩子能从中获得身心的茁壮;陪得好,则让家长可以从中对孩子的个性与发展有更多了解,同时增进亲子亲密关系。
【本文获“妈妈宝宝”授权转载,原文:陪孩子玩.跟你想的不一样】
【周五心意运动】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为基层送上温饱,01心意呼吁您支持【香港青年协会】 ,每$50即可制作5碗爱心汤和心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