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灼见|迎接AI革命的教育转型 为香港每个孩子铺就未来出路
文﹕天主教领岛学校李安迪校长
随著人工智能技术迅速推动各行各业的变革,全球就业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浪潮。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未来将有数千万工作机会因自动化技术而消失,尤其是中等技能职位首当其冲。作为以专业服务业占GDP 93%的国际都市,香港面临著46%劳动人口在金融、法律等高风险领域被AI替代的现实挑战。
一、全球与香港:现状与风险
自动化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擅长执行重复性高、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例如流水线作业、超市收银、数据输入等。全球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8亿个工作岗位因自动化而消失,而OECD的研究显示中等技能岗位(年均减少4.2%)消退速度已超越体力劳动岗位(3.1%)。这意味著对于属于技能和智力中等水平的人群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挑战尤为严峻。
香港特殊的挑战:
作为国际金融、法律和专业服务的重镇,香港教育和就业市场正面临结构性压力。当前,香港中学文凭试资讯科技科选修率连续五年低于9%,而企业急需的数据素养课程仅覆盖14%的学校。这种现状显示,我们的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全球科技及就业趋势认知不足,仍停留在“考高分即成功”的传统思维模式中。
二、从危机到机遇:转型的根本动力
新职位与新技能的崛起:
虽然人工智能正取代传统职位,但同时也促使新兴职位如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AI产品经理等急速增长。此外,随著技术普及,伦理管理、法律监管等领域也随之扩展。许多企业和政府正推行技能再造计划,帮助员工学习新技能,以适应变化迅速的职场所需。
教育的根本问题:
目前香港的教育体系在面对这一变革时暴露出根本性矛盾。未来职场更看重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知识和自主学习,而这正是当前过分依赖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所忽视的领域。要真正改变未来孩子们处于劣势的处境,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思维与结构的转型。
三、教育转型策略:改变观念与实践模式
作为学校领导,我们认识到唯有正面迎接挑战,才能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在过去两年的实践中,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变革:
1. 重塑价值观与思维模式
重新定义成功:
不再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能力。透过生命教育和体验学习,学生学会在挑战面前保持积极态度,培养出强大的抗逆力。
更新家长与社会观念:
需要打破“高学术成绩即成功”的传统认知,让家长与整个社会关注孩子多元潜力的发掘,支持其长期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2. 打造跨学科教学模式
整合STEAM教育:
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角度思考与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未来职场需求。
体验式和项目制学习:
推行项目制及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与实际案例中学习,不仅增强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建立与未来工作环境接轨的实战经验。
3. 加强数字科技教育
普及人工智能与编程素养:
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引入AI平台及基础编程、数据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成为技术的主导者,而非仅仅是使用者。这既提升了数字素养,也为未来投入高新技术领域打下基础。
强调技术伦理与责任:
除了技术知识,还应注重科技背后的伦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社会影响,培养他们做出负责任决策的能力。
4. 建设师资与产学合作体系
教师再培训:
定期为教师提供最新的AI工具和跨学科教学培训,确保教师能够迅速跟上市场和科技发展的节奏,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新技术。
产学合作与实战平台:
与企业、高等院校及科技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创新挑战赛和STEAM比赛,使学生在参赛与实践过程中检验和提升自己。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也搭建了与职场接轨的桥梁。
四、成果展示与未来展望
在我们的转型实践中,众多曾被标签为“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各类STEAM比赛中屡获佳绩——如九龙城区小学创意科学大赛、数理科技振中杯及航天科技编程机械人比赛等均获得全场总冠军,展现出颠覆以往评价标准的新潜力。这证明,当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接轨时,即便是中等水平的学生也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结语:共创包容未来
人工智能革命既改变了传统职位结构,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只有通过改变教育理念、推动跨学科实践与强化数字技能,我们才能帮助香港每位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未来属于那些具备创意、解难能力和适应变化勇气的人,而我们的使命是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这场巨变中展现出独到的光芒。
作者简介:
李安迪先生现为天主教领岛学校校长,从事教育事业18年。他致力推动创新教育,推动学校课程及学教的变革,于推动及实践电子学习、STEM教育和计算思维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于学校开展了不同的创新教育计划,使任职的学校均成为香港著名的创新型学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