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少年警讯创新科技大赛 航海学校推无人机空投救生圈获奖

撰文: 钟咏茵
出版:更新:

为培育更多未来创科人才,香港警务处举办第四届“少年警讯创新科技大赛”,今年有超过1,700名来自近160间中小学校的学生参加,提交逾1,300份作品。今届大赛作品围绕5个主题,包括社区安全、防骗灭罪、青年抗毒、人工智能及乐龄科技,鼓励学生运用STEAM知识,研发创新科技产品,创建“智慧城市”。

4支队伍于比赛中脱颖而出,其中香港航海学校凭“空投式自动充气救生圈”获得初中组杰出表现奖,以无人机投放自动充气救生圈,为堕海者提供即时浮力支援。另外,启基学校、凤溪第一中学和圣公会李炳中学分别获得高小组、初中组及高中组冠军。

香港航海学校中二、中三学生团队凭所研发的“空投式自动充气救生圈”荣获“少年警讯创新科技大赛2024-2025”杰出表现奖。(钟咏茵摄)

空投式自动充气救生圈为堕海者提供即时救援

香港航海学校的学生团队由中二及中三学生组成,其研发的“空投式自动充气救生圈”利用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和灵活性,配合感光型开关技术,实现简单精准空投操作,是一个出空投救援系统。

香港航海学校方晓辉老师表示,团队的设计意念源于他某次驾车外出时,看到途人遇上车祸,需要即时协助。该次经历深深启发了他和学生们,认为“不一定专业人士才可救人,自己也可以去救”,因此开始思考简单而及时的救人方法。团队发现堕海意外中,救援人员一向难以把救生圈准确抛下,经研究后认为无人机可作为极佳的工具,于是决定采用为作品基础,并衍生整个作品构思。

研发过程困难重重 需要多次试飞

香港航海学校学生团队坦言,即便有了作品概念,研发过程中亦遇上不少困难,包括船上常用的救生圈大多过重,影响机动性,因此需花不少时间张罗大小和材质合适的救生衣。另外由于试验无人机的环境临近海边,每次测试也受不同风速影响,导致操作无人机及记录数据难度提高,需要多次试飞才得到准确资料。

另一位指导老师陈俊贵表示,整个作品大约耗资2万港元,当中包含机械和聘请专业人士教学等成本。作品推出后,无人机成为校内教学重点之一,学校更曾与内地学校合办“无人机交流团”,让两地学生交流最新无人机技术。校方期望相关系统未来有机会应用于本地渡轮及其他海上交通工具,推动不同船公司资助海员取得操作无人机资格,以促进技术普及。

启基书院曹密菲(左一)、郭纳衡(左二)同学以“乐龄科技”为主题,研发出“训练长者舌头”的智能游戏;凤溪第一中学蔡智龙(右一)、欧沛妤(右二)及陈诗薇则设计了“绿化带生长范围监察装置”。(钟咏茵摄)

高小学生研发智能游戏 改善长者吞咽困难情况

至于获得高小组冠军的启基书院学生团队以“乐龄科技”为主题,研发出“训练长者舌头”的智能游戏,利用人工智能侦测使用者的舌头方向,让长者跟随节奏转动舌头,锻炼肌肉力量及灵活性,借以改善吞咽困难的情况。

初中组冠军得奖队伍凤溪第一中学的三位学生则设计了“绿化带生长范围监察装置”,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自动化监测,希望能降低树木过度生长而引发的意外,同时大幅减低人力监测成本。

圣公会李炳中学的学生团队开发了一款同时具备助行器和电动轮椅的创新产品,名为“最轻GPS行动电源推动助行器与电轮椅整合”。(钟咏茵摄)

高级组冠军队伍圣公会李炳中学的学生们则开发了一款同时具备助行器和电动轮椅的创新产品,名为“最轻GPS行动电源推动助行器与电轮椅整合”,装置特点电源采用俗称为“尿袋”的行动电源,轮椅容易携带并能于飞机上使用,让长者更方便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