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问中国经济之六:出口未断崖式下跌 比悲观的预期乐观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2024年“两会”召开,中共二十大换领导班子之后,由李强带领的新政府带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而今届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是2023年的输家”、“中国是反全球化的输家”、“中国是贸易战的输家”……这是《华尔街日报》在2023年岁末报道中国时用的句式。此外,“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停滞的十年’”、“中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些杂音也不绝于耳。当然,西方媒体将中国定义为“loser”,这不是一个新闻,而是西方媒体多年来的惯用伎俩,同“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登顶论”如出一辙。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新能源等新赛道远远超越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日德成为全球第一……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中国经济没崩溃,反而“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
但从数据上看,确实“出口连续数月下降”、“吸引外资创历史新低”,“消费者信心指数委靡不振”,从社会层面来说,更存在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一个事实。有人说:“微观经济感受才是真实的,无法用宏观数据修饰、打扮出来”。但是,难道说5.2%仍高于大部份经济体的GDP增长是“粉饰”的数据吗?更何况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国经济陷入疲态”时,年均增长仍在全球大国中领先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悄然发生。
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何谓好?何谓不好?是看数据还是凭感觉?我们将通过十三个角度试著回答。

【《香港01》将陆续推出《十三问中国经济》系列文章,此为第六篇】

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一:无需感叹5% 丢失的3个2%

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二:外资撤离中国了吗?

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三: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十三问中国经济之四:经济战最终比的是工业基础

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五:进出口双降 中国“被脱勾”?

从2023年年初以来,关于中国出口的悲声可谓不绝于耳。“出口断崖式下跌”几乎是各大媒体的统一标题。但按照中国海关总署发布202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显示,2023年1至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41.76万亿元,同比增加0.2%。其中,出口总值为23.77万亿元,同比增加0.6%;进口总值为17.99万亿元,同比下降0.3%。

这个数值事实上并不差,一方面2022年增幅很快,带来的基数比较大;另一方面中国2023年面临著巨大的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压力,全球经济放缓、降价抢订单等这些都有关系。如果以美元计,中国出口美元计价同比-4.6%,但两年复合增长0.4%,价跌量升。这显然是汇率造成,美元大放水所致。2023年的中国出口成绩,事实上比悲观的预期乐观。

即便是美元计价,据世贸组织测算,2023年中国出口贸易全球占比14%,连续15年全球第一。也就是说,中国的蛋糕份额变化不大。巨大的出口体量让中国不可或缺。中国的创新动能、产业链完备程度、规模效应,劳动者的勤劳和高效,都让中国商品具备了全球竞争的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构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外贸业如服装、玩具断崖式下滑,而汽车制造、新能源产业、机械配件业全面开花。这一年,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在全球的市占率接近80%;中国超越日本,晋级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

按照中国官方数据,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汽车及零件出口在过去三年间持续爆发式增长,分别增长104%、82%和76%,连续40个月保持正增长,成为出口重要增量。

2024年1月10日,山东烟台,装载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从烟台港启航。(视觉中国)

其他各品类份额与疫情前变化不大,车船运输设备占比有所擡升,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略有下降。以HS出口品分,出口商品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第十六类机电产品(包括电子电器和机械设备),2023年全年占出口比例为41.6%。其次是第十一类纺织类产品,占出口比重为8.62%;贱金属(第十五类)和车船等运输设备(第十七类)占出口占比分别为7.93%和7.2%,是中国出口的第三和第四大品类。

按照哈佛大学的增长实验室(Growth Lab)整合了全球133个主要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的横向比较。中国在电子类、机械类、金属类和纺织类的出口份额都稳居全球第一,形成了数倍于追赶者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的标签还是衬衣、袜子这些纺织品和大量的农产品,产品的复杂性和附加值都很低。当时流行一种说法:中国要出口10亿双袜子,才能从美国买来一架波音飞机。时间来到2020年代,中国的出口结构中,高复杂性的电子产品、机械、汽车等,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正在更多的高科技和尖端制造领域积累优势。2020年到2023年,这些产业优势愈发明显,出口可谓是一骑绝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的标签还是衬衣、袜子这些纺织品和大量的农产品。(视觉中国)

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根据出口商品的多样化和复杂程度,对133个国家进行经济复杂性排名,中国的名次从1995年的46位,已经上升到2021年的18位。实验室预测,到2031年,中国的排名将上升至第4位。经济复杂性的提升,意味著中国具备了更强大的综合科技实力,更深的产业护城河和更强的商品竞争力。

同样明显的变化是,过去很长时间,发达国家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产品服务出口国。20年前,中国出口额的七成都流向发达市场。但观察2003年到2022年的变化,发达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由之前的73%下降到不足50%。取而代之的是东南亚、中东、非洲、东欧和拉美的更多新兴经济体和前沿市场。

2023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对美、欧出口增速分别为-13.1%和-10.2%,较上年分别下滑14.3和18.8个百分点。美、欧出口份额经历震荡下行后,2023年均维持在15%左右水平,分别较疫情前下降2.0和2.5个百分点。取代美欧,东盟出口占比从2005年的不足8%上升至2023年的15.5%,超过美欧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2023年中国出口亮点在俄罗斯、非洲、墨西哥、沙特和阿联酋,出口增速分别为46.9%、7.5%、5.1%、12.8%和3.4%,份额分别为3.3%、5.1%、2.4%、1.3%和1.6%,分别较疫情前上升1.3%、0.6%、0.6%、0.3%和0.3%。

发达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的相对下降,可能容易被归因为2018年以来的贸易战和“脱钩”。但事实是,中国对发达市场的出口总金额还是有上涨的,只不过发达经济体受到高通胀、高利率困扰,整体经济景气度弱于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快速成长进一步提升了它们对中国产品的巨大需求,且这些需求的增量超过了发达市场。

而这一变化更是中国发展战略调整,寻求贸易伙伴多元化带来的一个长期和必然的结果。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主动地发掘东南亚、中亚、中东和中东欧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潜力。仅从狭义的“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看,这些国家拥有18万亿美元的GDP和35亿人口,经济体量与中国相当,人口基数和地域面积则更为庞大。尽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相比,他们的总量和人均GDP偏低,但这也意味著更快的经济增速和更大的潜在市场。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之一。(新华社)

出口数据疲软,这是一个事实,但没必要跟着渲染恐慌,更何况中国之前已经实践过两次很成熟的应对方案,有著丰富的应对经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持续高速增长近10年的外贸出口,作为“三驾马车”之首,首次出现了停滞。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又持续了高速增长10年的外贸出口,出现了持续8个月的负增长,创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记录。2023年的这一次,美国货币政策放水、疫情冲击、俄乌冲突,将原本10年的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 十年为一个循环的经济周期理论,一个经济周期会经历“上升”、“爆发”和“清算”)拖到了15年,更加直观感受到了西方资本的经济周期。

而这种经济周期,从来不是只针对中国一个国家。无论是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整个亚洲的制造业,都随著西方需求的周期性下滑,与美元资本的政治性回流,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2023年的这一波,也是同理。日韩越印巴土这些依赖西方消费市场的亚洲制造业国家,也都将遭受一波结构性的冲击,出口导向型企业关闭,引发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这种民众失业带来的结构性冲击,又将引发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壁垒和贸易摩擦,以及各国内部投资意愿的不断下滑,导致经济低迷甚至爆发严重的内部经济危机。

基本上,中国都是靠著强大的内需渡过危机的,针对这次的冲击,中央也早早的就给出了“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的战略安排。事实上,无论是1998还是2008,中国都是一方面大规模清退过剩落后产业,通过劳动力的重置,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其实,现在不也正在这个过程中吗?而且从出口结构上来看,已经看到了转型的结果。

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刺激消费,用庞大的市场取代西方,也是亚洲需求的发动机,会迫使日韩等邻国纷纷调整跟中国相匹配的产业链,出让核心技术,携手渡过危机。在西方对亚洲的需求长期停滞的大趋势之下,这一轮中国的需求刺激,也背负著产业升级的责任。此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看到了“危”,更要看到“机”。区别,在于是代表了注定淘汰的落后生产力,还是符合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

最新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外贸实现良好开局。海关总署3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86万亿元,增长6.7%。特别是出口增长良好。按美元计价,中国今年前2个月的出口比一年前同期增长7.1%,这一增幅不仅大大超过经济学家的预期,而且也高于去年12月的增幅。

中美关系・中美贸易・中美贸易战・货柜码头・深圳:2010年11月28日,中国深圳港码头,一面中国国旗在风中飘扬。(Getty)

1-2月显然是超预期的。但重要的不是增长数据,分类别数据来看,机电产品同比增长8.5%,除手机之外其他品类像机械设备、家电、集成电路、汽车等都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基本盘挺稳的。另外,传统出口比如衣服纺织箱包等竟然也实现了超过10%的增长,倒是让人有些意外的。

国别上来看,恰能说明中国国家战略的成功。一带一路国家正在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如果东南亚拉美非洲中亚这些国家能够发展起来,未来都是十分巨大的市场。第一大贸易持续是东盟,数据非常稳定,对东盟进出口继续维持增长,其中对越南出口增加超过20%。另外亮眼的是,中国与拉美以及非洲的进出口都有13.9%的增长,其中出口增长更是超过20%。

中国对欧盟虽然出口下降1.3%,进口下降9.4%,但对欧盟三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出口都保持了正增长,进口大幅度下降,说明这三个国家在俄乌冲突中本土制造能力还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德国。然后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加5%,进口下跌9.7%,这大概率是制裁影响的结果。

如果结合看《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五:进出口双降 中国“被脱勾”?》就可发现,一路走到今天,其实中国的贸易转型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不论是分类别,还是分国别,整个贸易结构是扎实的,即便有可能受到外需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但整体冲击都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