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二:外资撤离中国了吗?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2024年“两会”召开,中共二十大换领导班子之后,由李强带领的新政府带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而今届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是2023年的输家”、“中国是反全球化的输家”、“中国是贸易战的输家”……这是《华尔街日报》在2023年岁末报道中国时用的句式。此外,“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停滞的十年’”、“中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些杂音也不绝于耳。当然,西方媒体将中国定义为“loser”,这不是一个新闻,而是西方媒体多年来的惯用伎俩,同“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登顶论”如出一辙。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新能源等新赛道远远超越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日德成为全球第一……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中国经济没崩溃,反而“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
但从数据上看,确实“出口连续数月下降”、“吸引外资创历史新低”,“消费者信心指数委靡不振”,从社会层面来说,更存在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一个事实。有人说:“微观经济感受才是真实的,无法用宏观数据修饰、打扮出来”。但是,难道说5.2%仍高于大部份经济体的GDP增长是“粉饰”的数据吗?更何况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国经济陷入疲态”时,年均增长仍在全球大国中领先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悄然发生。
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何谓好?何谓不好?是看数据还是凭感觉?我们将通过十三个角度试著回答。

【《香港01》将陆续推出《十三问中国经济》系列文章,此为第二篇】

“中国吸引外资创历史新低”、“外资撤离”,不少媒体以此为题材大肆炒作中国经济陷入疲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全球资本的热土,但是最近几年,部分外资开始撤出中国,关闭在中国的办公室。外资进进出出并非始于去年,只不过到了2023年,外商直接投资(FDI)进入负增长,这是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引发了更大范围内的关注。那么,外资撤出中国,只是临时性的资本流动,还是长期的大势所趋?究竟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那些撤出中国的外资,还会再回来吗?

相关阅读: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一:无需感叹5% 丢失的3个2%

2023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多年来罕见进入负增长。(Reuters)

以平常心看待资本流动

首先,必须先厘清一个概念,当我们谈论“外资撤离”时,谈的是国家商务部的“外资”,还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外资”,这两个“外资”是有一定差异的。

先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外资”,进进出出的现金流很正常。根据各个国家之间外汇市场汇率变化,经常产生短期的现金流动,这种资金流动,炒股票的有换汇买卖的也有。变化很多。

从资本市场看,日前《彭博社》报道,一些全球最大的基金正在撤离中国市场。《彭博社》透过对14家资产超过5亿美元并投资于中资股份的美国养老基金持仓报告进行分析后发现,自2020年以来,其中的大多数养老基金都减持了中国股票。另外,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在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跌至23.77%,这是中国内地股市自2018年加入该指数以来的最低点。而在MSCI亚太指数中,中国目前占比约为15%,也低于2020年的24%。《金融时报》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曾有报道:今年上半年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已离场超七成。

2018年6月,中国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称,这是国际投资者投下信任的一票。(路透社)

在外界看来,目前美国联储局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周期敏感的新兴市场有更大可能性提供更佳回报,而中国市场由于缺乏提振经济的催化因素,国际资本撤离中国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速。的确,主流基金的退出最初只是业绩使然,但亦有对北京长期经济问题的怀疑加剧、中国房地产行业岌岌可危,及美中战略竞争等多种因素的考量。但对资本影响,还有很决定性的一点。

那就是,资本市场的流出,跟人民币汇率有直接、紧密的关系。2023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7一路跌到7.3。中美两国货币政策逆向而行,众国央行两次降息,而美国联储局则在持续加息。降息,人民币会增加,而加息,美元会减少。一加一降之间,人民币兑美元就是贬值趋势。从炒汇的角度,在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就有大量的人民币转成美元流出,然后等到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又会有大量流进。现在人民币跌到7附近,而一旦汇率回到6.2,资金也会大量流进。所以从这个角度,流进流出都会有影响,但这个跟FDI是两回事。

当然,美国加息,导致融资成本激增。无论是私募股权投资还是外资关联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借贷,大都是用美元融资的。目前在美元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作为纯商业的考虑,就算对中国有很强的信心,外商也不会再去借美元或外币来投资中国市场。所以,目前国内外巨大的息差也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

2023年11月1日,美国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议息会议后举行记者会。(Reuters)

FDI负增长要不要慌?

真正判断“外资”的标准其实应该是FDI。要知道,FDI才是真正的外资投资,它不仅带来资本,还带来技术,更带来设备装备、生产线,还带来管理、市场渠道等等,这种外资才是衡量全球跨国公司流动的重要特征,衡量一个国家和世界开放不开放的主要特征。而对于FDI,数据则是清晰可查,这方面根本不需要凭感觉来说话。

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折合为1578.8亿美元。这个数据确实是多年来首次的负增长。放在周期数据当中看,中国是在2010年首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0年至2022年使用情况分别为:2010年1057.35亿美元;2011年1160.11亿美元;2012年1117.16亿美元;2013年1175.86亿美元;2014年1195.6亿美元;2015年1262.7亿美元;2016年1260亿美元;2017年1310.4亿美元;2018年1349.7亿美元;2019年1412.3亿美元;2020年1443.7亿美元;2021年1734.8亿美元;2022年1891.3亿美元。

2023年第三季,中国的外商投资出现了118亿美元的赤字,是自1998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路透社)

从这组数据中可看出,首先,相较于中国2000年时使用外资不过400亿美元,在中国加入WTO后,引进外资的情况大大增加;其次,在特朗普任期的2017-2021年期间,再到拜登执政期,中美关系降温,出现一定程度的脱钩迹象,特别是美国推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战略,将本国的订单优先提供给盟国,以此让全球产业链向美国的盟国转移,进而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这对中国来说,不可说没有影响,但事实上,从数据上看,外商对中国投资并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也就是说,外资并没有因为美国同中国要脱勾而让他们离开。再有,疫情期间的2020年到2022年,吸引外资情况更劲,并未受到影响。而且,数据上很明显,2021年、2022年吸引外资是创下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天花板。

2021年的高位,是由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后,2021年大部分西方国家正处于疫情高峰期,而中国率先进入恢复期,陆续开始复工复产,全球资本必然只能将中国作为首选。对于2022年,要知道,这一年中国多城市因新冠疫情封城再次长达数月。为何在外国人进不来,中国人出不去的情况下引进了如此多外资?其实是因为俄乌战争,在俄罗斯对欧洲“拧紧阀门”之后,能源价格暴涨,欧洲国家的石油化工、重化工、重工业普遍停产,为了长远生计,不惜代价来保持天然气流通和企业正常运营。不少企业就选择了中国。

新冠疫情波及中国多个地区,全国范围内人员流动、企业复工受到影响。图为中国深圳的一些企业正准备复工复产。(新华社)

最代表性的就是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在2022年11月访华。随同朔尔茨一同访问的还有12位德企高管组成的“豪华”经贸团,包括大众汽车总裁奥博穆(Oliver Blume)、西门子总裁傅乐仁(Roland Busch)、默克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葛丽鹤(Belén Garijo)、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泽温(Christian Sewing)、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和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创始人萨欣等。随行名单上的德国头部企业还包括宝马、瓦克化学集团、阿迪达斯、婴儿食品制造商喜宝(Hipp)、加热技术公司GeoClimaDesign和德国拜耳集团。须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在这一年年上半年就打破纪录,高达1000亿欧元。在看到朔尔茨一行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坐不住了,当下就宣布即将访华,虽然成行已经在是2023年的4月,但此前两国商务部门为这次访问已经签署了价格不菲的大单。

基本上,2021年和2022年使用外资的峰值都有其特定性。说回2023年的1578.8亿美元,确实是降低的,但基本上就是回到2020年的水平,还高一些。其实如果按照增长曲线看,没有2021年和2022年的特殊情况,2023年的1578.8也属于常规数值范围。

从长期曲线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情况发展的很好,切莫因一个数据就草率的判断外资是否已经舍弃中国,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称,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资,营造良好环境,使外商在中国有好的发展。(微信公众号@政知见)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央行最新数据表明,近9个月来境外机构连续买入中国债券,累计金额接近10000亿。外资购买债券的决策很简单,收益当然是考虑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信用和安全。相比之下,中国债券的安全性更高。因此,近年来外资持续增持中国债券。目前,已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过去几年平均每年新增100多家。自2018年初以来,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债券总量增加了200%,达到3.3万亿元。这其实是另一个维度的“信任票”。

当然,实际使用外资的下滑也是不可不关注的,自然不能让外资的流出放任不理。而吸引外资最本质的方法当然是中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营商环境的改善。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意见要求各方面“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做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工作”。

2023年7月21日,商务部召开外资商协会专场政策解读沟通圆桌会。(商务部)

以这份《意见》为顶层设计,而后纷纷出台吸引外资的优惠措施。2023年10月,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2023年11月,商务部对内外资不合理差别待遇进行专项清理工作;2023年11月,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2024年1月,继续扩大免签范围,对瑞士也开放了单方面免签。

从短期来看,这些举措应该可以对部分外资起到稳定作用,不过从更长期来看,外资更需要的不只是一些技术性的优惠,更需要看到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勇气和诚意。